第50章 遗书之迷

再次回到明朝 冷榆枫 893 字 19小时前

夜色深沉,万籁俱寂。榆翔独坐屋内,昏黄的烛光在微风中摇曳不定,将他的身影拉长,在墙上投下一片斑驳。面前的书案上,静静躺着一封被火漆封存的遗书,那是孙承宗留下的遗物。榆翔眉头紧锁,眼神专注,双手轻轻捧起遗书,在烛光下仔细端详着火漆印纹。那印纹乍看之下,是大明兵部的官印,可心思缜密的榆翔还是发现了端倪——印纹边缘有一道极其细微的裂痕,这极有可能是仿制的赝品。

怀着满心的疑惑与不安,榆翔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只见里面是一张辽东军备分布图。然而,这张图却透着古怪,图上的墨迹深浅不一,仿佛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榆翔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取来白醋,轻轻地涂抹在图纸上。随着白醋的渗透,隐藏在墨迹之下的字迹逐渐显现出来,每一个字都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击着榆翔的内心:宁远城粮仓实际储粮仅仅只有报备数量的三成;锦州军械库中半数的火器都已锈蚀报废;而在山海关守将名录的旁边,竟赫然标注着“通敌可疑”四个触目惊心的大字。

更让榆翔震惊不已的是,在图角处有一行几乎难以察觉的小字:“兵部尚书王洽,与建奴暗通款曲,证据藏于……”可字迹到此却戛然而止,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硬生生地截断,留下了无尽的悬念。

心中怀揣着对真相的执着追求,榆翔决定夜探兵部,揭开这重重迷雾背后的秘密。月色如水,洒在兵部的庭院中,榆翔如同一只敏捷的狸猫,悄无声息地潜入了王洽的书房。一番仔细搜寻后,他发现这书房暗藏玄机。书架后的密室门缓缓打开,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满文密信和堆积如山的黄金千两。这些证据就像一把把利刃,直指王洽的通敌罪行。

不仅如此,榆翔还在密室中发现了一封未寄出的信件,信中清晰地提到“喜峰口守将朱国彦,可用重金收买”。同时,一本账册上详细记载着向清军出售军粮的铁证,每一笔交易都记录得清清楚楚,铁证如山。

就在榆翔满心欢喜,准备带走这些证据,将王洽的罪行公之于众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异响。他心中一惊,来不及多想,迅速闪身躲入暗格之中。只见王洽与一名蒙面人走进书房,两人低声密谈起来。

“接下来该对付孙传庭了。”王洽的声音低沉而阴冷。

“孙承宗那老匹夫留下的东西,务必找到!”蒙面人的声音沙哑而尖锐。

榆翔躲在暗格中,大气都不敢出,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带着至关重要的证据,榆翔小心翼翼地潜出兵部。然而,他的行踪早已被人盯上。当他走进一条狭窄的胡同时,四周突然涌出一群刺客。这些刺客训练有素,配合默契,手中挥舞着锦衣卫的制式绣春刀,刀光闪烁,寒气逼人。更让榆翔感到意外的是,他们的刀法中竟夹杂着关外游牧民族的狠辣与凌厉,显然绝非普通的刺客。

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就此展开。榆翔凭借着过人的武艺和顽强的意志,与刺客们展开殊死搏斗。在激烈的厮杀中,一名刺客被榆翔击毙。榆翔上前揭开他的面巾,眼前的一幕让他目瞪口呆——这名刺客竟然是已“战死”的喜峰口守将朱国彦!从朱国彦的怀中掉出一枚腰牌,正面刻着“东厂缉事”,背面却是满文“巴图鲁”(勇士之意)。这一发现让榆翔意识到,事情远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怀揣着证据,榆翔满怀希望地来到乾清宫,求见崇祯帝。他本以为真相即将大白于天下,然而事情却并未如他所愿。崇祯帝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对榆翔呈上的证据视而不见。

“王洽是朕的股肱之臣,岂会通敌?这些定是建奴的反间之计!”崇祯帝的声音冰冷而决绝。

“陛下!”榆翔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叩首泣血,“孙老以死明志,岂能有假?”

然而,崇祯帝却不为所动,愤怒地拂袖而去。当夜,榆翔就被东厂软禁起来。在阴暗潮湿的狱中,榆翔满心绝望。但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张字条:“欲救大明,先除阉党。孙老遗书未完,证据在……”这张字条就像一道微弱的曙光,重新点燃了榆翔心中的希望。

被囚禁在狱中,榆翔并未放弃。他静下心来,仔细参悟孙承宗遗书的深意。他用狱卒送来的饭菜汤汁,在墙上画出一幅大明疆域图。在这幅图中,九处关隘被特别标注出来,仔细一看,竟然暗合《孙子兵法》中的“九地”之说。

“原来如此……”榆翔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孙老早料到今日之局。”

就在这时,窗外一只信鸽掠过皎洁的月色,轻盈地落在窗台上。榆翔定睛一看,信鸽的爪上系着一封写有“高阳”二字的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