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双眸即深渊6

她是人生客 喜旺客 1059 字 27天前

“早年公司是讲究一个大一起齐心协力,但时代变了,人心也会变,不想被淘汰制度就也要变。”

“说明白点吧,刘姐,话都到这份儿上了。”文雅说。

“出口固定,品控固定,各家公司又都想账上好看,节源开流就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后来,总部就开了个口子,不降低原品质的基础上,各地公司能自己购入生产原材料。同等价格,同样的材料,各分公司自己走采购流程送原料进厂里,有多少材料做多少货。”

“这样就是说……江城这边的工厂就像是个加工厂,只负责生产,不再负责采购。”文雅理了理逻辑后确认询问。

“是,就是这个意思。其实原本也是想激励大家节能增效,就允许分公司在不增加成本,不改变品质的前提下,各凭本事。比如,一百块,原来工厂采购部统一采购能能买三斤活性剂,分公司自己找到了别的渠道,一百块能采购三斤活性剂。以此类推,几十种原材料,总体成本未变的情况下,买到的东西就多了许多,生产出来的货也就多了。你看,这怎么就不算成功的节能增效,开源节流呢。”

“其实,这倒的确是个好办法。”文雅点点头,然后又问:“那后来,怎么会变成眼前这样,有这么多正品货物流到外面,账上没显示?”

“一样的成本买材料,生产出来的货还按老黄历上的数字入库,账当然是平的,不止是平,偶尔为了显示分公司的开源节流的成绩,还会特意多入一些,评个优,拿个年终奖励不在话下。至于那些多出来的东西,没入库存,就让分公司的人直接拖走了。”

“直接拖走?”

“对呀。”

“没人觉得不对吗。车间出来的东西不入库就直接带走,这明显不合理。”

“没有不合理,反倒是如果这些多出的东西入库了,才不合理。你想想,别人一百块成本,做二十瓶东西,你一百块成本做五十瓶,是不是以后的均瓶成本目标就要提高定到五十?从采购到生产车间,再到仓库,是不是都要跟着一起提高基础业绩目标?还有,你一个地方节能增效出风头了,那别的地方怎么办?大家相互内卷,不停卷,最后会变成怎么样的局面呢。”

“为了不增加绩效压力,大家一起作弊吗。”文雅问。

“也不算是作弊,分公司其实也有自己的难处。前几年持续亏损后,公司开始实行业绩指核心标制,谁赚的多,谁就说话有分量。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市场数据果然就很快有了大逆袭,这也是各家分公司各显本事,各自想办法节能增效这个事儿的起头由来。

但虽然总体好了,也有问题暴露出来。分公司都活起来了,总部这边的数据已经连续几年垫底。为了好看,每的年的财报都要从各地划分一些数据过来做支撑,才保住面子。这种事情下面的人不知道,各分分城公司的头儿是心里门儿清。明明自己赚了钱,总部拿大头就算了,又还得再硬匀一部分上贡,面子上又还不能冒头,每次年终分红发奖的时候,有些本该轮到分公司的东西,就又给了江城这边的员工。时间一久,人心思变不受控,是必然。”

震惊,除了震惊,文雅一时间想不到应该用什么样的字眼,形容自己听到这一切内情后的心情。在来找刘姐之前,文雅已经在心里有了预备,知道公司的管理漏洞应该不小,才会导致市场上的出货混乱。但是,她没想到的是,这乱的源头不是她所能想到的或许是某个岗位,某个人员的问题,而是一系列从上到下许多人默契心照不宣所形成的一人链条。

“如果我没记错,节能增效的主题就是我们主管到公司后提出来,分公司可以有竞价采购权,也是从他那儿放始的。所以,主管是知道这些,并且这些年一直默许纵容,当了保护伞,对吗?”文雅再问。

“怎么说呢,有些事不是某个人力挽狂澜就行,一条河也不是某个倒了盆臭水就脏了。意见点子一开始的确是他提出来的,不过一开始肯定是真的想做出点业绩,对得起他那高薪挖角人才的头衔。不过,他是低估了公司里的实际情况,国情不同,企业架构不同,用他在国外公司的那一套就不好使了,渐渐的味儿变了,路也各走各的,歪七扭八起来。到现在,就是你看到的样子了。”

“他知道所有事情,所以明白一旦真正进入审计,肯定过不了关,会暴露这些,所以就去国外失联,什么病假矛盾,其实都只是表面幌子。难怪,难怪呢,这下全都合理了……”文雅心中想明白了因果,不由轻笑一声,多少有些不屑于主管不负责任的逃避跑路。

“那董事长知道多少?”犹豫几秒后,文雅还是决定直接问出最重要的问题,因为这关乎着她接下来要做什么,和做什么还算有意义。

“知道多少?半个字都不能知道。”刘姐当即给出肯定答案,然后扭头慎重地看向文雅,说:“其实董事长这两年的身体很不好,年初已经上过一次急救,很多事都已经不过问,但对外要顾着公司股价不会让人知道。近一点的身边人其实很清楚,他是一天不如一天,这也是为什么,他急着让小孙董赶紧回国进公司,要他把事情接过去。”

“那小孙董,知道吗?”文雅又问。

刘姐摇了摇头,说:“他只因为是董事长独子,没得选,被硬逼了好一阵儿才妥协放弃了在国外的生活来接手家业。他对公司可不像老董事长那样有感情,从一开始回来进公司就想卖了股份。他从外面找机构收购,其实就是想自己脱身。所以,不知道账上事情的人,向他无从说起,知道内情的人,更对他只字不敢提,怕捅破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