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不是,玻璃也能做成芯片?

在经过一番严格的筛选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块近乎完美的硅片。

何桐雨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就是它了,这块硅片将是我们芯片的基石。好好的包装好做好转移。”

随后,何桐雨和他的团队开始对这块已经包装好的硅片进行深入处理,目标是将它转化为一枚功能完备的芯片。这一过程涉及多个复杂的工艺流程,包括光刻、蚀刻以及掺杂等等。尽管这些工艺对于他们来说并非难事,但出于确保芯片能稳定运行的考虑,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种相对成熟的技术方案。

经过漫长而紧张的努力,终于成功制造出了一版芯片。何桐雨和他的团队成员们满怀期待地将这些芯片拿到实验室里进行严格的测试,以验证它们的工艺是否符合预期。

何桐雨松了一口气,笑着说道:“组装电脑就简单多了,这个可没什么技术含量。”

然而,旁边的小弟b却提醒道:“其实还是有那么一点点难度的,关键在于要了解每个芯片的位置和具体功能。如何细化芯片的作用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后一道难关。”

何桐雨点了点头,深有同感地说:“没错,设计确实是一个大难题。”

于是,他们决定再次围坐在一起,仔细研究那份详细的电路图和计算机芯片设计图。他们深知时间紧迫,必须尽快找到解决方案。大家都明白,只有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攻克这个难题。

他们围坐在会议室里,对着电脑屏幕上的电路图和设计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大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有的人认为应该采用更先进的工艺来提高性能;有的人则主张保持现状,以确保稳定性。还有人提出了一些新的创意,希望能在设计上有所突破。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试图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也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他们知道,只有通过充分的交流和探讨,才能找到最佳的方案。尽管争论很激烈,但气氛却十分融洽,大家都抱着共同的目标——完成芯片分类分工。

经过数小时的热烈讨论,最终他们达成了一致的结论。他们决定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对芯片的电路进行优化,以提高性能和降低功耗。于是,何桐雨与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开始精心设计芯片的电路图,并将其巧妙地转化为光刻掩模。他们严格按照四年前的技术标准,不敢有丝毫的疏忽。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和验证,以确保最终产品能够符合要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光刻环节,他们将电路图案准确无误地转移到硅片上。这个步骤需要极度精准的操作和高度稳定的环境条件,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偏差,都有可能让芯片的性能大幅降低。为此,他们特意借用了一台四年前的光刻机,虽然在技术层面上不及最新型号的设备,但完全可以胜任他们的任务。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光刻、蚀刻等关键步骤终于顺利完成,他们成功获得了所有所需的芯片。紧接着,进入了掺杂过程。这一步骤至关重要,通过向硅片中引入特定的杂质元素,可以赋予硅片半导体的独特性质。然而,要实现最佳效果,必须精确控制掺杂的均匀性和深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芯片性能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最终,经过精心制作,各种功能强大的芯片应运而生。

在随后的两天里,他们全力以赴地寻找其他组件,并对其进行严格筛选,以确保这些组件与选定的芯片完美兼容。这一过程充满挑战,需要仔细挑选和测试不同的部件,以确保整个系统能够稳定运行。任何一个微小的问题都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或性能下降。因此,他们不敢有丝毫松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接下来,他们投入了一整天的时间,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把那些珍贵的芯片逐一安装到主板上。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微妙而复杂的手术,需要绝对的精确性。他们细心地进行着布线和连接工作,每一个焊点都必须高度准确,每一条线路都要经过精心布局,这样才能确保信号传输的高效和稳定。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他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耐心,成功完成了。

当然,为了适配操作系统,他们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虽然牺牲了一些功能,也买了某软的相关组件,但通过巧妙运用相关芯片,他们至少保证了绝大多数芯片都是由自己制造的。这是一次权衡,也是技术进步中的一种无奈之举。

当最后一颗芯片被正确安装后,何桐雨轻轻地按下了电脑主机箱上的电源按钮。瞬间,电脑发出一阵低沉的嗡嗡声,风扇开始转动,硬盘灯闪烁起来,操作系统正在加载。这一刻,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期待着成功的到来。

屏幕上渐渐浮现出了熟悉的“Hello World”字样,一切都显得那么完美。“太棒了!”何桐雨兴奋地喊了出来,他的声音充满了喜悦和自豪。“我们做到了!”这句话仿佛释放了他们心中积压已久的压力和疲惫,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整个团队都爆发出欢呼声和掌声,他们相互拥抱庆祝。

“我们做到了!”何桐雨兴奋地喊道。

他们迫不及待地进行各种测试,结果令人满意。

然后他们发布了这次整活的最后一期视频,连带着硅的提炼技术。

互联网上再次掀起一次讨论,但是下集的重点是,洛雨他们失去了脑链互联网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