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神秘的大洋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近有1300页,全部都是有关索拉里斯大洋研究的文献目录。很显然,在他现在呆的这个房间肯定无法找到这本书列出的原始文献。

人们首次尝试着与大洋取得联系,利用电子仪器向大洋的两个方向发射脉冲信号,其脉冲信号发生了改变,证明大洋对电子仪器发射的脉冲信号,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产生了协同作用。

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其用词也极其含糊。说大洋“协同作用”,这话是什么意思?莫非是说,大洋改变了正在探测它的电子仪器信号的某种元素,由此改变了正常的放电频率,由此记录仪捕捉到了大量的脉冲信号,捕捉到了具有更高一级分析能力的某种巨大的计算活动的一些片段,但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也许这些数据说明了大洋因刺激而产生了兴奋状态?也许从上千英里外发射的脉冲波使索拉里斯大洋原形毕露了?也许在神秘莫测的电子结构中折射出了大洋的永恒真理?也许只是大洋巧妙的艺术构思?如果对同一刺激不能得到两次相同的反应,谁又能断定什么呢?

人们确确实实获得了某种结果。大洋是电子脉冲、磁场脉冲和引力脉冲的源泉,这一切似乎都是数学语言的表达;如果人们信奉人类统计分析中最抽象的一支也就是集论的话,无疑,放电脉冲也确实是可以分类排列的;这似乎是迎合了某种结构的需要,就像在物理学的某些领域实际所做的那样,如对物质与能量的位序解释,对有限与无限的位序解释,以及对粒子与场的位序解释等等。

所有这一切都使科学家们倾向于认为,摆在我们眼前的这个大怪物是有思维能力的,是个以百万倍裂变的方式疯长着的、整个行星都由原生质构成的脑—海,这个脑—海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用幽灵般扩张的理论来观察宇宙的本质上面;但是,所有这些东西,我们的仪器捕捉到的这些东西,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只不过是那个远远超出我们理解能力的、无边无际的深沉独白的一个偶然被听到的小小片段而已,它的深层运筹我们无从察觉,我们听不到它的永恒之音。

还有其他的看法……不过这些不同研究者的不同观点与其生活的地域有关。但这个大洋也不是集—变体这种模模糊糊的东西能够编排得了的。它的波浪状表面也是千差万别,互为不同,从其他海洋星球上找不到任何可以与它相比较的东西;这种原生质的“创造物”频繁发生剧烈的喷发,而且这种喷发具有合目的的规定性,这到底应该叫适应,叫识别还是叫其他什么东西,所有这些还完全是一个谜。

林泽阳又把这本书放回书架,他心想。

“这倒是挺有意思的,大洋是一个生命体,利用它自身的质量改变局部重力,从而改变星球的轨道。但是它的奥秘还远不止于此。”

林泽阳从书中了解到大洋不使用任何机器,也不造机器,尽管从某种特定的情况上判断,它好像有能力复制与它发生关联的仪器,尤其是这些仪器的某些部件,但是这种事只发生在刚开始研究它的第一年和第二年。而对随后进行的所有尝试它则拿出本笃会会士般的耐心,对此一概置之不理,好像它对我们的所有设备和产品都失去了兴趣(由此推论,它对我们人也……)。

它既不拥有任何一种神经系统,也没有细胞,也没有由蛋白质推想而来的记忆结构;它并不总是对刺激产生反应,即便对最强烈的刺激也不一定产生反应,比方说一艘宇宙飞船的辅助舱在失事时,它就完全“置之不理”,这艘辅助舱从300英里的高度坠落到行星表面,核反应堆发生爆炸,两百米半范围内的原生质遭到破坏,而它对这场灾难却完全无动于衷。

灯管里发出白色的光,类似于地球上的灯光,林泽阳收拾着桌子上的仪器和书籍,在桌子的塑料板上铺开索拉里斯地形图,仔细地研究着。这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洋深浅不一,它的诸多岛屿被因风化而剥蚀的矿物质所覆盖,可以看得出来,它们也曾经有过土地。莫非它也有岩石层的隆起和沉没?岩石层又沉入星体内部了?

研究者们把精力主要放在他们认为有可能产生生命的地方,并在地图上一一把这些地方标了出来。林泽阳仔细打量冲涮着近赤道地区群岛的泰克萨勒什隆脊,在那里他感到有什么东西在注视着他。

房子里空空荡荡,他面前是一扇很大的半圆形窗户,像是裂开的一个黑洞。感觉松弛不下来。黑暗凝视着他,无形的,巨大的,找不到注视我的眼睛,无边无际的。窗户外面没有一丝星光,林泽阳拉上了窗帘,他抵达太空站还不到一小时。

林泽阳站在桌子旁边,房子的中间。考虑机器人的事,按先前来这里的资料显示,每一个太空站都是配备一定数量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