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种公司架构设计,让H家得以在遭到 LVMH恶意收购时全身而退!
后世H家的包之所以敢说最好,就是因为包包诞生的每个环节都能称最。
全球最好的皮革供应商,第一轮选择皮的权力是留给H家的,其次才会轮到LV、GUCCI等其他品牌。
任何有瑕疵的皮革H家都是不要的,H家所使用的皮革只占所有好皮料的10%。
而H家一般最常用的皮是:牛皮、羊皮、蜥蜴皮、鸵鸟皮、鳄鱼皮。
2009年出了蛇皮的东西。
小主,
首先要说的是牛皮,H家的牛皮分很多种(一般以皮革的位置、花纹及牛的种类等来分。)
在购买下万里挑一的皮革后,H家是采用手工鞣质的办法来加工皮革。
让各种不同的皮革展现其特性,创造出美丽的纹路。
鸵鸟皮H家只选择鸵鸟屁股位置的皮革,是因为鸵鸟毛孔粗大,屁股位置的毛孔是最均匀的,看起来就更美;其他品牌的纹路就呈不规则状,毛孔与毛孔之间的间隔大小不一。
至于鳄鱼皮,H家有自己的鳄鱼养殖场,且一般的小款包都由一整只鳄鱼做成,因为美洲鳄与亚洲鳄体积小。
且,H家的鳄鱼皮的花纹即鳄鱼背上的方块是逐渐慢慢变小,对称且有规则。
就算是几只鳄鱼做成的大包,皮与皮之间的接缝都可以做到完美无缺的地步,就像一整块皮一样。
除了皮子以外,最关键的还是纯手工制作。
包是工匠们一针一线亲手缝制,亲手划出样式。
为什么使用浸过蜡的麻线?因为防潮效果好。
如果顾客买走一个爱马仕包,那她的包将终生由制作它的工匠来维修。
等于就是请了个专门的修理师傅,一对一的服务。
H家的包一大特点就是里面和外面一样漂亮,外面一层皮,里面一层皮,如同一位真正的优雅女士。
当女士伸手进入包里找东西的时候,不但手会感觉舒服,眼睛也能同时看到美丽的内里。
包包一般在提手及外部都会有黑色封边,H家的蜜蜡封边是一辈子都不会脱落的。
因为H家是上一层涂料再上一层蜜蜡,经过几次这样的重复,才能完成一个包的封边。
之所以这般费时费力,完全因为这个品牌希望自己的东西是客人买回家,可以用来传家的物品。
它不但带着H家对其家族的深深情感,更将这份祝福许给他人。
希望H家的包能在客人的家族中流传,并记录下使用者的无数回忆。
当然,现在的H家还不属于顶级奢侈品,不过朱传仁认为很有必要跟法国这些奢侈品牌提前打好关系,帮助他们开拓远东市场的同时,也能让自己小赚一笔。
他从来不嫌弃什么钱多钱少,只要能赚的钱就不含糊。
于是他亲自出马,通过康德总董,联系了法国国内,再找中间人邀请这些品牌的掌门人来华夏一序。
可别小瞧这个时代华夏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魔都‘冒险家乐园’的称号可不是白给的,又有康德总董背书,这帮家伙可是很愿意来魔都玩玩的。
玩玩的同时还能赚钱,这可是一桩好买卖。
最关键的是,自一站后,法国国内的经济直线下滑,这些做奢侈品的,也必须要找到新的销售渠道了。
当然,法国的衰落并不是从一站开始的,而是从拿破仑战争之后。
确切地说,从1815年之后开始,法国就已经从它所拥有的优越地位所跌落,再也不是一个独自追求欧洲和世界霸权的国家了。
不管表面上摆出多少标准和理由,但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高不高,说话够不够分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个国家军事实力如何(到底能不能打),有没有威慑或者强迫其他国家追随自己的能力和魄力。
而1815年之后,法国军事实力的衰落自然确定无疑地会带来国际地位的下降。
从德意志国家在30年战争当中自相残杀殆尽开始,到1815年滑铁卢的末日钟声。
接近两个世纪里面,虽然法国屡有更迭甚至还爆发过内战和隔命,但是大体上都是法国在追求独霸欧洲,然后和其他大国进行斗争——先是和哈布斯堡后是和英国——的过程。
在这期间,法国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并且取得过多次的辉煌胜利,在拿破仑时代的顶峰更是接近实现了这个目标,一度主宰了欧洲大陆。
然而在整个欧洲的大国的围攻之下,这种昙花一现的盛景就马上消失了。
拿破仑战争的最后失败,给法国人带来的创伤并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更加是实际上的——法国的人口损失一直都没有得到填补,也失去了再和欧洲各国同时作战的勇气。
人口对法国和列强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是争霸的根本和力量的源泉,没有足够的人口就不会有压倒性的兵力(西方各国的科技水平差别不大,因而对决的时候更要看总兵力)。
在之前法国一直都是欧洲的第一人口大国,而这也给法国带来了一次次东山再起的资本。
但是在拿破仑战争之后,法国的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其他各国的人口开始反超了法国。
在1815年到1870年,法国人口从3000万出头增加到了3400万。
而德意志范围内仅仅普鲁士一国就增加到了2700万,自从三十年战争之后德意志的人口首次反超了法国,也敲响了法国人欧洲霸权梦的丧钟。
当然,公平地说,法国人的人口补不起来,不完全是因为战争——德国人在三十年战争中人口损失更大,但还是恢复过来并且远远超过了法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法国人口补不出来只能是由于在战争之后法国人不愿意生育了。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站之时,德国的人口是6500万,法国人口是3800万左右,相差几乎一倍。
如果两国单独对决的话,法国无论如何都不会是德国的对手——而这也是被历史证明的事实。
在第一次世界大站之前,英国在法国和德国中间选择了法国来支持,并不证明他们对法国多么热爱,也并不证明他们对法国多么有信心。
恰恰相反,这说明他们判断法国决定性的、不可逆的弱于德国,所以才需要英国来进行支援,以免德国独霸欧洲。
也就是说,在第一次世界大站开始之前,法国在其他欧洲大国看来就已经不再是昔日的那个咄咄逼人的霸权国家,而是需要支援以免被人所征服的弱国了。
当然这个“弱”,是相对于德国来说的。
1870到1914年的法国,虽然经历了普法战争失败的创伤,但是毕竟底蕴还在,还是西方世界的强权国家,可以在世界当中相对自由地行动。
这一段时间内殖民地大大扩展,而且执行了自己的外交政策(比如同沙俄结盟)。
第一次世界大站虽然是以协约国胜利而告终,但是法国在其中创伤巨大,并且并未得到一个安全环境。
而德国依旧统一而且潜力巨大(虽然暂时因为战败而陷入混乱),法国所面对的环境并没有比之前更好,甚至可以说更糟——因为他原本的强大盟友毛国已经消失了。
而1918年到二站开始时的法国,可以被视作是一个半强权,也就是一个“追随着英帝国,在盎格鲁-萨克逊强权格局下的一个次等补充”。
此时的法国虽然还拥有巨大的殖民地,但是国力衰减,而且极端依赖和英国的同盟。
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已经事实上不可能依靠自己来保卫所谓的法兰西世界了。
在1935年,《法苏条约》签订,但是在英国人的压力下,这个条约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重建法毛同盟,遏制德国”的目的,只是沦为空文。
在1936年的莱茵兰危机当中,希大爷的挑衅行为引发了欧洲震动。
法国政要们询问总司令甘末林将军是否能够以军事手段来干预。
甘末林的回答是“必须要同英国一起行动才有把握”,结果英国人并未行动,法国人只能眼看着德国人重占莱茵兰而一筹莫展。
种种事例,都十分明白地证明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已经衰弱,不仅没有了单独争夺欧洲霸权的目标,而且也极端依赖英国支持、以至于外交和军事都极受影响的事实。
至于二站后,没什么好讲的了,那是欧洲的诸神黄昏。
在两次世界大战和殖民地体系解体的背景下,所有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实力都在降低,法国自然也不例外。
第一次世界大站中法国在战争中死亡人数达160余万,约占当时法国总人口的1/10,受伤者更达300余万,其中超过50%是青壮年。
而法国的直接战争费用达240多亿美元,战前法国本来是债权国,但战争结束后,法国变成了债务国,欠下了丑国和英国巨债。
战争严重摧残了法国经济,大战结束时,法国工业品和农产品产量都只及战前一半多一点。
虽然损失巨大,但法国在战后较快地恢复了经济,总体来说,到1925年左右法国经济已经完全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到1930年,法国的工业生产比战前增长了近一半。
但这段时期的法国社会却很不稳定,不安的主要原因是郑治。
战后法国的外交政策很简单,就是要尽一切努力防止德国人东山再起。
为此,他们严厉要求德国履行《凡尔赛和约》中所答应支付的战争赔款,甚至以武力相威胁,占领了鲁尔区。
但由于德国实在有心无力,法国也没有办法,这个问题最后不了了之。
外交方面,法国的主要方针是联合德国周围的小国对德国形成包围圈。
1920年起,法国先后与比利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签署了协议,共同对付德国。
最后,为了以防万一,在当时法国的国防部长马其诺倡导下修筑了巨大而漫长的防御工事“马奇诺防线”,贯穿德法边境上最易受到德国人攻击的地段,长达200余千米。
至于内政,法国与英国和美国的两党轮流执政大不一样,国会派系林立,结果导致法国的政坛混乱不堪,政府更替异常频繁。
例如从1920年到1940年区区20年间,法国的政府更替达40次之多,平均每年两次,最短的届政府从上台到下台一个月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