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指望他们能打赢校长,不如相信我是秦始皇

他为北大风风火火搞助学基金,个人出资100万大洋,社会募捐400万大洋,很快就凑够了骇人的500万大洋,帮北大先发了拖欠的教职工工资。

剩下的那些钱由叶氏投资在北平的分部掌管,平时用于各项商业投资和使用,以此利滚利,若北大师生有需求,只要向校内高层申请,最后通过助学基金委员会的审核,便能成功提款,以解自身燃眉之急。

介于前世的种种经历,叶洛在设立助学基金后,着重强调了要精简管理人员数量,尽量简化内部流程,不要搞得和政府部门工作一样,学生申请一百大洋助学,最后得一年半年才审批完成。

只要有钱的地方就有蛀虫。

幸好叶洛深谙此道,有叶氏慈善基金会的前车之鉴,助学基金至少前期运作的非常完美,没碰到什么难题。

委员会成员初步认定为五人:叶洛、蔡元培(现任校长)、马裕藻、校长、张汉卿。

其实真正管事的大概就只有蔡元培和马裕藻了,叶洛偶尔提供意见,至于校长和张汉卿就是挂名,借一下他们的东风,也顺便提供一下政治界的后台。

这种不花钱却有好名声的事情,校长乐得不行,满口答应,完全忘记了北大曾是地下组织成员聚集的“匪窝”。

二少爷仅仅花了几天,说了几句话,写了张支票,就把纠缠北大数年的财政问题给轻松解决了。

看到这一幕,其他大学也纷纷眼红起来,校长们联名找上叶洛,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学校也整个类似的基金会。

这些都是目前国内最顶尖的大学,汇聚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学子。

1929年,距离37年仅剩八年,日后抗击日寇,抵御外敌的一大部分精英就来自于此。

叶洛当然不会吝啬钱财,反正都是举手之劳,便一一允诺了下来。

众人商议了几天,便有了创建叶氏留洋和科研基金的计划。

初步计划如下:

叶洛每年捐资100万大洋,资助50位北方地区最优秀的学子赴欧美公费留洋,另外每年再捐资50万大洋,资助100位北方地区优秀学子留洋勤工俭学(以美国纽约地区的大学为主),这些学子课余可在纽约叶氏相关产业,或是洪门下属产业打工赚生活费。

清华学堂昔日的公费留洋班因庚子学款逐渐耗尽而作废。身为曾经的受益人之一,叶洛重启该项目,挑选最优秀的十名学子,送往世界各地顶尖学府公费留洋,可一直读到博士后。

该项目也纳入叶氏留洋和科研基金中,所需钱财均由叶氏投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