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现,国外巨头占据了锂电池的主流圆形/方形电池市场,初创企业很难生存。
而一款热销的诺基亚手机,配套的是索尼聚合物电池,轻薄、短小、易于携带。
最重要的是,这种技术路线可以灵活封装,可以满足不同尺寸电子产品的需求,特别适合轻量化与定制化设计。
当时的电子产品成千上万,为每个产品单独设计电池,无论是研发还是生产,都是极其不经济的。
而这种技术路线,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同时解决了生产和需求两个方向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巨头们没有选择这条路线呢?
老曾最开始还没想过,但是他们很快就知道了。
当时掌握类似路线的专利方是日本的索尼和美国的贝尔实验室。
他远赴美国,带着100万美元购买了贝尔实验室的授权,满心欢喜回到东莞,准备开始生产。
结果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这个技术有缺陷,内部材料会分解释放气体而膨胀,可能存在电池爆炸风险。
老曾随即联系贝尔实验室的专家,但是老美专家的回答很快让他领教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参差。
什么,我们的专利有问题?
当然有问题了,没问题的话我们早就自己干了,还轮得到你们?
什么,退钱?
我们授权给20多家企业,主打的就是能坑一个算一个。
碰上了算你倒霉。
赔钱?
上帝来了也不行!
告我?
随便。
在俺们这打商业官司,没有几十万美元,没有一两年时间不会有结果?
你去告吧。
即便答应了,俺就陪你一百万美元,说不定还没有律师费高。
这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把ATL上下恶心的够强,也气得够呛。
要知道ATL成立之初,自有资金就250万美元。
一下子没了40%,心疼的要死。
偏偏技术没法用,钱又要不回来。
难道要打水漂么?
老曾不甘心,一咬牙,一跺脚。
我们自己来。
就这样,他带着ATL的技术人员没日没夜研究了半个月,终于发现索尼和贝尔实验室专利的缺陷:
电解液配方有问题。
要不说老曾牛呢。
发现问题不奇怪,厉害的是人家能解决问题。
他自己研发出来了7个配方,联系电解液厂一一尝试。
很快造出了可用的电池。
国内外二十多家大小电池厂商都没能解决的问题,被他解决了。
很快,凭借着灵活的封装工艺,ATL在手机电池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2001年,公司出货量达到了100万颗电芯。
2002年实现了盈利,逐步走向了正规。
于是,第二个问题出现了:扩大生产,资金怎么办?
科技公司想要拿到钱,最好的办法就是风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