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民路

李勃抖擞精神,面对风沙,勇敢地往前走去。

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对接上原来的人民路。路东是新建的阿拉伯风格的回民住宅小区、商场,路西是粮油食品厂在建的高楼工地。路两侧的路灯杆高高耸立,只可惜绿化带里还差一点绿色。

从南头走到北头,李勃跨过十字路口,走进东北角的商城遗址公园。

在一个商代气息的青铜柱状雕塑下,他碰到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好像是一位退休的老干部,觉得便于打交道,就走上前请教。

“老同志,我叫李勃,是在郑州求学的一名中专生。请问一下,您是本地人吗?”

“呵呵,你算问对人了。我叫廉工运,市政府退休干部。我生在郑州,长在郑州,工作在郑州,前年刚退休,还生活在郑州。”老人一头白发,红光满面,说话非常健谈。

“我算问对人了。廉老,听说这条人民路,30年没打通,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李勃很高兴恰好问到一位老郑州,正好打听一下人民路的前世今生。

“说来话长。小伙子,咱俩可以边走边聊。我可以给你细细地讲。”廉工运满脸的兴奋,劲头十足。

“好的,老人家,晚辈求之不得,我陪你散步,您给我讲历史。”李勃跟在廉工运旁边,在公园的步道上散步聊天。

廉工运老人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李勃成了一名忠实的听众,根本插不上嘴。

“说起这条人民路,可是咱省城郑州一条引人注目、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重要街道,它记载着当时‘老郑州人’的青春年华和劳动汗水,又是省会迁郑前夕苏联专家为郑州设计城市,规划的一条通往火车站的主干路。后被否定,唯一留下来的一条‘歪打正着’的路。

人民路在解放前的老郑州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它的位置原是老市区天成路北边一片荒凉废墟。省会迁郑的决定传出后,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出现一支支义务劳动大军,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哪。当时的干部都很年轻,市高官、市长也不过30来岁,劳动起来都唯恐落于人后,到处呈现出欢声笑语、热火朝天的场面。

在专业市政建设技术人员指导下,经过无数义务劳动大军的辛勤劳动,不久,一条崭新宽广的定名为‘人民路’的柏油马路出现了。但人们在欢呼之余却发现,人民路竟然是一条没有按照‘经’、‘纬’方向设计的‘邪’路。这使当时参加人民路的基础建设者和广大市民都摸不着头脑喽!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专家穆欣为郑州设计的城市规划是以火车站为大门,以人民路为轴线,就像太阳的光芒射向四方。这样看起来好像很壮观,但周边的道路和建筑物走向,按照中国传统说法就变成‘邪’的了。

1953年春,领导潘复生来郑州视察建设中的省直机关工地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说,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把采光好、坐北朝南的房子称为堂屋、正屋,其他朝向的则视为次要的房屋。如果把整个建筑群和街道都建成斜的,就会导致大多数的房屋冬季向阳时间短、采光差,同时不好辨认方向,不利于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潘复生领导还说:学习苏联的经验要与中国的国情、民情相结合,不能生搬硬套、盲目模仿。最后他要求立即停止施工,重新规划,改‘邪’归‘正’。这才有了行政区‘经’、‘纬’分明的街道和棋盘式的建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956年省会迁郑后,人民路的基本建设发展很快,柏油路面还未全部完工,HEN省博物馆和省新华书店,还有省中医学院、风雨球场、郑州电池厂、郑州公共汽车公司、工人新村、第十一中学等先后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