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确实如诺森顿预料的那样。
随着事件发酵了几天,终于,化学界讨论的声音,几乎都变成了李牧的那四篇论文。
化学研究人员这些天见面时的招呼,都变成了“嘿,那几篇论文你看过了吗?”
然后回答的人一般就会应道“当然看过了。”
或者是一脸沮丧的回答“我数学不太好,从第二页开始就看不太懂了。”
是的,当这些化学学者们在别人的传言之下,满怀好奇地登上arxiv,下载了这几篇论文之后,就会无奈的发现,想要看懂李牧的四篇论文,首先就得在数学上有较强的基础和能力。
不然的话,面对从第二页开始,也就是绪论结束后的第二部分,层出不穷的数学方法,能够一瞬间就让他们陷入迷茫之中。
看不懂啊!
根本看不懂!
没办法,习惯了做实验的化学学者们,对数学上的重视都并不高。
所以面对李牧这几篇跨界而来的文章,绝大多数人都当即就被难住了。
然而他们自己看不懂,又总是能够听到学术界各种大佬们极力称赞的评价,心中就像是在抓痒痒一样难受。
不过总有例外。
对于研究计算化学的人来说,他们的数学基础素质相比较起其他化学分支来说,要更好一些。
于是,李牧的这几篇论文,顿时就让计算化学领域的学者们欣喜若狂,讨论不停。
特别是他的那篇《两类导体界面反应的计算化学模型》,更是被奉以为圣经。
实在是这篇论文中对计算化学模型的推导过程,以及运用方法,都给他们带来了一个绝佳的案例。
这篇论文,完全足够登上任何计算化学教材,并作为经典素材进行研究。
至于另外三篇论文中,和计算化学有关的内容也都十分的有价值。
一时间,计算化学领域的学者们,仿佛一边过着整个化学界的狂欢,又一边享受着他们计算化学的盛宴。
就这样,化学界的沸反盈天,终于在五月末的一天达到了**。
因为就在这一天,刚好有一项国际性的化学学术会议召开。
at,世界理论和计算化学家协会第12届三年期大会。
这个会议是专门为理论化学和计算化学学者们提供的讨论会议,三年一次召开,在化学界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每次召开都能够吸引上千名化学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