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少的物质没能使之形成恒星,故而便成了一颗颗体型硕大的气态行星。
可想而知,在恒星演化中,双星系统与三星系统成因亦是如此。
只不过在双星系统之中,原初物质分配比较均匀,才使得尘埃汇聚产生的引力相差不大,最终双双被核聚变点燃,演化成双星系统。
当然,必须质量足够,否则很可能会演化成两颗相互缠绕,却又不是恒星的双星系统。
在理论中,这种类似两个木星单独孤零零在宇宙中运行的双星系统是存在的,但目前人类仍未发现这种类型双星系统的痕迹。
原因是这类双星系统太特别了,形成条件也太苛刻,而且由于不发光,还很难像恒星那样被发现。
所以截止目前,此类双星系统仍只存在于理论之中,人类依旧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
若是有朝一日人类发现宇宙中存在那样的双星、亦或是三星系统,那么人类的恒星演化理论,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
其他科学理论就是如此。
一般某个理论被提出来,最初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解决某个科学观测现象。理论出现之初,也只是能解决某种特定现象,但随着人们的对观测现象的抽丝剥茧,理论便会逐渐被完善,它可可能能解释的现象会越来越多。
之后人类又通过这个‘可能’的指导,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寻找相应现象,从而反过来验证理论甚至不全理论,最终使得这个理论变成了某个定理、某个公式。
舰队缓缓靠近气态行星轨道范围,人们也纷纷从冬眠中被唤醒,准备在这个橙矮星系统,开始他们的新阶段生活。
岳渊如同往常一样,来到天琴号舰桥,不过他这一次却没有像之前那样,盯着大屏幕中的星球信息看,而是直接通过外景观望窗,用肉眼直接观测外面的那颗气态行星。
这颗气态行星比木星要小一些,也不存在木星那样的木星环。它......是一颗很干净的气态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