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正朔

平城赋 任葭英 1261 字 1个月前

昔年,陶翁笔下的桃源中人,是自绝于世,不知魏晋之民,不值一效。

而眼前这些避乱的世家大族,则像是移栽的繁树茂叶,在时光的淬炼下益发壮大根深。

日升月恒,沧桑百年。他们迁往平城,自然也将融为一炉的两地文化,尽数传至大魏。

如此一来,大魏要想争夺正朔之名,应该更为容易。

刘宋……

不知为何,口中念起这两个字来,崔浩心底会涌出一股涩意。

有的时候,连他自己也不想承认,“正朔”二字,于他而言有何种意义。

出发之前,武威公主已将她对河西诸臣的秉性品貌,都一一详述过。

小主,

彼时,崔浩特意记下了十余人的名姓,只待日后一一栽培莳育。他知道,皇帝表面上说要任用河西士族,实则他真正赏识的,是有一技之长,或是头脑灵便的武夫。

比如,当年的毛修之,今日的伊馛。

便在姑臧城的最后一夜,拓跋焘置酒宴宾,着伊馛表演“曳牛”的把戏,以侑宴欢。

那日,伊馛拖牛倒行,居然能赶上奔马之速,实在是令人啧啧称奇。

拓跋焘看得抚掌大笑,又多喝了几盅,醺醺然扬赞道:“崔司徒智略有余,朕早已心悦诚服。却未料,伊馛不过一弓马之士,竟能拥有与崔司徒同样的见地,实在是令朕惊诧万分。”

闻言,崔浩一边奉承,一边掉书袋:“《吕氏春秋》曾云,‘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竖子引棬竖,而牛恣所以之,顺也。’臣想说的是,疾引牛尾与拖牛倒行,同样有悖于牛的天性,可想伊将军的能耐之大!”

接着,崔浩又道:“何必读书才做学问?前汉的卫、霍二人便是例子!”

话虽如此说,私心里却颇不以为然。

说伊馛赋性忠谨、力大逾牛倒是不假,但此人之见地,又如何能与他这出身清贵、智慧圆妙的才士相较?谁一辈子还没个押上宝的时候呢?

腐草之萤,竟欲与日月争辉?崔浩轻轻摆首,面上闪过一丝不为人所察的轻鄙之色。

当然,他是个善于掩藏心思的人,否则也不能伴君于前,却无甚疏漏之处。譬如晚宴那日。

再比如眼下,上一瞬,他犹在思虑着“正朔”之事;但又在须臾之间,亦能迅然抽离,与人君说起穆寿渎职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