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东和地质勘探队的专家们带着大杂院的子弟们很低调的出征了,土地还没完全解冻,不过没什么关系,有机械的力量加持,人定胜天。专家也还是那几个专家,李旭东新配了一位秘书,领导体谅李旭东的奉献精神,专门安排了一个生活秘书,他开来的两台越野车也没要他的,一台给了他,一台给了地质专家们。
前期的集装箱都组装了起来,设备和物资都是部队的战士们帮忙搭建的,就连汽车也抽调了一个运输营和油料股,另外还有一个营的兵力驻守在周围。
火车到达哈市,接下来的路程由三台带空调的客车和一长溜的运输车来完成,运输车上带有柴油取暖器,顶上是厚厚的毡毯裹得密不透风,八百人的队伍一趟就全部拉完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原本准备的三千人的住宿和吃食现在也用不上那么多了,而且对于李旭东来说,一点吃食算不得什么,吃就吃好点的,谁叫这里环境这么艰苦呢。
来到这里的都是吃苦耐劳的普通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多的人基本上都选择去了川省。
在安达,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待遇最好,他们可以睡在集装箱做的房子里面,然后优先女生,来此工作的新人统一发放二十七块五一个月的工资,没有学徒期,再加上高寒补助、野外作业等一系列补助,不仅工资能保存下来,而且补助也达到了十二块五,其他的生活用品全部都由安达县石油基地提供,大到帐篷睡袋和个人衣物,小到洗脸毛巾和牙膏牙刷由里到外全部都免费发放,衣服鞋袜都是两三套不等,就连女生私密的东西都由基地免费提供,可笑的是很多女生居然不会用,还得某某同志亲自教她们如何撕下塑料胶带,如何固定。
李旭东尽了最大的努力来保证后勤,本来应该睡的地窝子,被李旭东的活动板房代替,房间不够那也没办法,大通铺走起,李旭东也睡大通铺,理由是大家挤在一起暖和。
从无到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有人都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工人们倒是没什么怨言,虽然寒风刺骨,但是吃的穿的比在四九城的时候好多了,一个礼拜还能吃上三次肉,餐餐还有鸡蛋汤,没什么不满足的,就是上厕所比较为难,不少人对此提出了意见。
来自西北甘省油矿的某某钻井队已经把井架高高的树立起了,地质专家们共同协商之后确定的位置,大家都要忙碌起来,真正开始工作了就很具体,首要的任务是出油,打出石油才是真的。
搭建房屋,除了林场的木头一车车的往基地运送,还要组织队伍烧窑,挖地窝子,勘探队和石油工人更是忙的不亦乐乎,不仅要带徒弟,还要操作设备,好些机器他们都没见过,自己也不知道使用,李旭东分身乏术,把那些专家也拉了上来。
这里福利待遇好,大家都能吃苦耐劳,警卫营的官兵们经常被放出去打野兽,只是李旭东规定了大型食草动物只能打公的,母兽和小的都不能打,食肉动物多打一点没关系。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生态平衡,人也是食肉动物,减少动物之间的啃食很重要。
初中毕业的就操作机器,没什么文化的就当建筑工人,学历基本上决定了你能干什么,想要往好岗位走可以,先学习吧,过了技能考试等岗位有空缺了就可以。有混日子的,也有想往上爬的,四间集装箱房变成了夜校。
时间在飞快的流逝,钻头已经打进去八九百米米深了,专家们也开始急躁起来,“怎么会没有石油呢?应该有的啊,要不换个地方再钻一下试试?”
“别,继续钻,就算把地球打穿了我们也要找到石油!”李旭东心里很笃定,这里是黑省的第一口油井,绝对不会错的,没看见石油,那说明深度不够,具体需要多深李旭东也不知道。
专家们也是一脸的为难,这里的地质条件满足沉积盆地的一切需求,而且李总指挥也调来了这么多的机械化设备,很多需要人工的地方都是用了机器,耗费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要是找不到有石油的地方,闹个灰头土脸,那就尴尬到姥姥家了。
改进工作一直在进行,李旭东和专家则是日夜盯着钻机,九百五十米、一千米、一千一百米、一千二百米。当钻机的声音明显的不同之后,黑色的石油喷薄而出,这一刻,人群沸腾了,数不清的铝制工作帽飞上了天空,大家搂抱在一起,尽情地欢呼着雀跃着。
李旭东看了看时间,今天是一九五七年九月二十六日上午十时二十二分,他自认为见过了太多的大场面,一定不会激动的,真正到了这一刻,没有谁能忍得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两行清泪伴随着现场的尘土,在充满希望与笑容的脸上肆意的流淌,“我们成功啦!我们打出石油啦!”
多少个日夜,大家始终奋战在一线,机器出问题,专家和工人一起上,李旭东和所有工作人员一样,辛勤的劳动着,哪里管的了刺骨的冰寒或者是夏天成群结队的蚊虫。
这里没有什么领导概念,大家都是一样的工作,有什么困难依旧是党员干部带头,真正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大家都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