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斗争需要

红色特工 风雪西城 1057 字 1个月前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他们觉得所谓的谍战生涯理应充满着血腥与杀戮,仿佛每一天都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今日或许是我方特工手刃敌方间谍,明日便可能是敌人反过来对我们展开疯狂报复和暗杀。这样的日子,必定是惊心动魄、轰轰烈烈的。每一次行动都如同走钢丝一般,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然而,真正的谍战生活又岂止如此简单?它所包含的远远不止是表面上的刀光剑影和枪林弹雨。那背后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智谋较量、心理博弈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存亡,每一步都需要深思熟虑,因为一旦出错,不仅自己性命难保,更有可能导致整个情报网的崩溃,给国家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说,谍战生涯远非人们想象中的那般单纯直接,而是充满了变数和危险的漫长征程。

此刻,面对王墨阳的述说,程海涛满脸的疑惑,露出了不解之色,思考了一会这才开口问道,“墨阳,有必要这样吗?这些事情我们完全可以独立完成,为什么非要将我们的人跟他们搅和到一起呢?万一出了纰漏,怎么办?总不能把他们都干掉吧?”

“老程,现在的形势是复杂的,我们独立去做这件事情,当然自主性更强一些,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现在的形势是怎么样的?”王墨阳既然想将事情尽量做得尽善尽美,当然要让程海涛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

“当时的局势异常严峻,国军浩浩荡荡地派出了十余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朝着根据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方在南满地区所部署的兵力竟然还不及敌军数量的一半!更为棘手的问题是,除了有限的战斗力量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文职人员以及随军家属亟待安全转移。如果仅凭我们自身的力量来应对这一艰巨任务,暂且不论最终成功的几率究竟有几何,光是最为现实和紧迫的一个难题——即便历尽艰辛征集到了所需的物资补给,又该通过何种途径顺利送达至我军队伍手中呢?”

“请不要忘记,此地并没有我军的主力部队驻守。尽管留下来的人员尚有五千余人,但他们却被分散开来,各自为战。各个队伍规模大小不一,人数最多的不过三五百人,而人数较少的甚至仅有区区百十来人。此外,这些战士们长期生活于深山之中,当年老抗联遗留下来的那些生活设施如今也大多已残破不堪、难以正常使用了。尤为关键的是,天气正一天天变得寒冷起来,无论是维持生存必需的食物,还是抵御严寒的棉衣等物资都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便是想方设法确保身处大山深处的同志们能够填饱肚子、穿上暖和的衣物,安然度过这个寒冬。那么,依你之见,单靠我们自己能否圆满完成如此艰巨的使命呢?”

听着王墨阳的一番话,程海涛满脸通红,默默地摇了摇头。

就听王墨阳接着说道,“老程,我知道,我们的同志们与国军都有着血海深仇,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放下私人的那点恩怨,就算是装孙子,也要装的比真孙子,还要孙子,我们不仅要与方俊他们的人混在一起,还要做的比他们还像特务,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主动,能够摸清敌人的一举一动,更可以抓住他们急于掌握我们游击队行踪的机会,将我们手机得到的物资送给我们的队伍”,

“我知道,你心里对此很不理解。”他目光如炬地看着眼前的人,声音坚定而有力,“但我只想问你这么一句,就目前这样艰难的处境而言,究竟是我们个人的荣辱得失更为重要呢?还是想尽一切办法保证游击队的同志们能够存活下去更关键?”

听到这话,程海涛缓缓地低下头去,嘴唇微微颤动着,仿佛有千言万语梗在了喉咙里。许久之后,他才用细若蚊蝇般的声音喃喃自语道:“当然……当然是让游击队的同志们吃饱穿暖,平平安安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最为重要啊!”

“你能明白这一点就好。”对方紧绷的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些,但语气依旧严肃认真,“要知道,在那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正面战场上,咱们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确实比较有限。然而,在敌人后方这片广袤无垠且危机四伏的土地上,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地施展自身本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每一个人、每一丝力量。只要把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力所能及,那么这便是对党和组织最诚挚、最有效的支持与贡献!”

“是,我一定做好同志们的心理建设工作,让他们明白这次行动的重要性”,程海涛的心理已经转过这个弯了,是的,与同志们的生命相比较,这点个人得失有算得了什么。

“好了,老程,记住,同志们的身份背景一定要安排好,经得起特务们的调查,人员你负责着急,分工我来安排”,

说完,王墨阳站起身来,又说道,“天色不早了,我先走了,一定要记住,同志们的思想工作一定要做到位,千万别抱侥幸心理”。

“明白”。

离开程海涛住所之后,王墨阳双手用力地搓了搓自己的脸,让自己精神一些,是的这一天下来,既要配合方俊和刘春辉二人斗智斗勇,又要考虑如何利用这两个人跟边洪凯的内部斗争的时机,怎样调配自己手中掌握的力量,为游击队传递情报,运送紧缺物资,配合游击队逃出敌人的封锁圈,更好的牵制敌人的有生力量……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件件关系重大,稍有疏忽就需要用人命去填。

而这一切都压在王墨阳这个不满三十岁的年轻人身上,那种压力,是没人能够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