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有一天问岐伯:“老岐啊,你说这有的人吧,老是觉得嘴里甜甜的,跟吃了蜜似的,这是啥毛病?咋得的呢?”
岐伯大夫一听,立马捋了捋他那长长的白胡子,慢悠悠地说:“陛下,这可是个讲究的事儿,这病啊,咱们叫它‘脾瘅’,听着有点文绉绉的,其实就是五脏之气过盛,特别是脾这家伙调皮了。您想啊,咱们每天吃进去的五谷杂粮,酸甜苦辣咸,都得先到胃里待会儿,然后脾大哥就出来干活了,它负责把这些食物里的精华啊,运送到全身各处。可要是这精华在脾里待久了,不走动了,就会变成湿乎乎、黏糊糊的津液,这时候人嘴里就自然发甜了。这病啊,多半是因为吃出来的!”
“怎么个吃法呢?”黄帝陛下好奇地问。
“嘿嘿,陛下您听好了,这人呐,肯定是爱吃那些肥甘厚味的东西,什么红烧肉、糖醋排骨、奶油蛋糕啊,一顿接一顿,吃得那叫一个过瘾。但您知道不,肥的吃多了,体内就容易生热,跟个小火炉似的;甜的呢,吃多了肚子就胀得慌,感觉跟塞了个大西瓜似的。这一热一胀,脾气就不顺了,它就开始往上窜,时间一长,就变成了咱们说的消渴症,也就是现在的糖尿病前期或者类似的症状了。”岐伯大夫解释道。
“哎呀,这可咋整啊?”黄帝陛下急了。
岐伯大夫微微一笑,从袖子里掏出一把看似普通却暗藏玄机的草药,说:“陛下莫急,我有妙招。这草药唤作‘兰’,可不是普通的兰花哦,它有着神奇的除陈气、清新脾胃的功效。咱们可以把这兰草晒干,研磨成粉,每次取个几克,用开水一冲,当茶喝,既解腻又养生,慢慢调理,那脾胃自然就舒坦了。”
说到这里,我得给大伙儿科普一下,虽然古代没有明确说明是哪种“兰”,但根据中医理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些具有芳香化湿、健脾和胃功效的中草药,比如佩兰、泽兰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具体用量还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调整,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哈。
好了,咱们继续回到故事里。
黄帝陛下一听,眼睛一亮,连忙吩咐下去,让御膳房准备这“兰草茶”,还说要推广给全国的老百姓,让大家都能远离这“脾瘅”之苦。
黄帝陛下悠哉悠哉地问岐伯:“嘿,岐伯兄,你说这有人啊,整天嘴巴里苦得跟吃了黄连似的,按咱们中医的法子,该咋整?取哪个穴位能让他苦尽甘来啊?”
岐伯大夫捋了捋他那飘逸的胡子,笑眯眯地说:“陛下您问得好,这病啊,有个响亮的名头——胆瘅!您想啊,肝脏是咱们身体里的大将军,威风凛凛,但做起决定来还得靠边上的小军师——胆。而喉咙呢,就像是这二位大佬的传令兵,有啥指示都得经过它。可现在这位老兄啊,估计是平时想太多,事儿还没个定论,心里头就乱成一锅粥了,结果呢,胆儿就虚了,气儿就不听话地往上窜,窜到嘴巴里,就变成了苦水儿。”
“那咋办呢?”皇帝陛下好奇地问。
岐伯大夫一拍大腿:“简单!咱们中医讲究的是‘标本兼治’,首先得给他壮壮胆,揉揉那个‘阳陵泉’,哦对了,现代人喜欢叫它‘小腿外侧的勇士穴’,就在膝盖下面,小腿外侧那块儿肌肉鼓起来的地方,按下去酸酸涨涨的,那就是了。这穴位啊,就像是给胆儿加油打气的站,按一按,胆气就足了。”
“但光按穴位还不够,咱们还得从根本上下功夫。您记得《阴阳十二官相使》那本宝典不?里头说了,治这胆瘅,得用上胆的募穴和俞穴。募穴就像是胆的客厅,咱们得去串串门,那就是‘日月穴’,在胸腹部,跟心脏边上的‘期门’穴是邻居,好找得很。俞穴呢,就是胆在背上的小窗户,叫做‘胆俞’,位于背部的膀胱经上,给它来个热敷或者拔罐,也是极好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说到这里,岐伯大夫话锋一转,开始给咱们上起了心理健康课:“陛下啊,您看这病根儿,说到底还是心里事儿多。咱们现代人,不也是一样吗?工作、学习、家庭,哪个不是操碎了心?所以啊,除了按穴位、吃药膳,更重要的是学会给自己减压,别让脑袋里的小剧场天天上演宫斗大戏。没事儿多出去走走,看看蓝天白云,听听鸟语花香,心情好了,气儿自然就顺了,胆儿也就不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