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虽然整体的行进路线保持不变,但发生了之前的状况,她们不得不对其中一部分灵源之地进行更改和替换。

经过这一夜的休息,夏先衍昏昏沉沉的状态终于缓解了,精神状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房间时,他缓缓睁开双眼,心境轻松了下来。

看到他起来了,其他人也纷纷围拢过来,关切地询问着他的身体状况,并征求他对于后续行程的意见。

夏先衍看了看后续的行程点了点头,没什么问题。

他们所选定的首个目的地,便是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正定古城灵源之地。

正定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古称常山、真定。

正定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5000 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春秋时期为鲜虞国,战国时期为中山国,赵灭中山后归赵,秦时属恒山郡。

汉初置东垣县,汉高帝十年(公元 197 年)代相陈造反,叛将赵利守东垣,次年汉高帝刘邦率师攻克东垣,为表示天下真正太平,把东垣县改为真定,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这里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曾与保定、燕京并称为 “北方三雄镇”,至今正定南城门上还镶有 “三关雄镇” 的石刻匾额。清雍正元年(公元 1723 年)因避世宗风帧名讳,才改真定为正定,并一直沿用至今。

正定古城位于冀州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距石家庄市15千米,地处太行山东麓,为山前倾斜平原的中上部,地势平坦,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古城始建于北周(557-581年),初为石城,规模较小;唐按镇治扩为土城;明砌为砖城,遗存至今。

正定有 “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 之美称,正定古城内现存主要建筑有隆兴寺、正定四塔(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正定城墙等。

一行人从正定古城南城墙入口进入古城,正定古城所保留的古代城墙孕育出了灵源,也正是这些残存的城墙,使得灵源之地沿着城墙扩张,然后连接起了其他的灵源之地,最终这些灵源之地融合在了一起,覆盖了大半个正定古城。

沿着燕赵南大街向北走,沿途经过一座仿古建筑阳和楼,夏先衍通过这里散发出来的气息,感受到这里也是孕育灵源的地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阳和楼曾是正定古城的重要地标性建筑,被称为 “九楼四塔八大寺” 之首。

阳和楼始建于金末元初,历史悠久。历经元、明、清等朝代,多次进行修葺,不断维护与完善。但遗憾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阳和楼曾被毁。不过,2014 年正定县委、县政府聘请梁思成弟子郭黛姮任总设计师,对其进行了复原性重建。

虽然阳和楼是现代在原址重建的仿古建筑,但这里还是继承了古代阳和楼的历史意义。

赋予这座仿古建筑历史意义的是文化。

宋元以来,阳和楼一带便是市井繁华之处,是元曲的创生中心和元杂剧的演艺中心。一代文宗元好问在经历国破家亡的兵燹之后,流寓真定,在此传授散曲创作,并培养了白朴、尚仲贤、李文蔚等一批散曲和杂剧作家。

他们在阳和楼的市井之中演艺,使这里成为华夏元曲真正的发祥地,也为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代帝王官员、文人学士多登楼观景,赋诗题字,这里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佳作和文化印记。

穿过阳和楼,继续沿着燕赵南大街向北走,来到了开元寺,这里也是一处重要的灵源孕育之地。

开元寺的钟楼,是华夏现存唯一的唐代钟楼。钟楼上悬铜钟一口,造型古朴。铜钟悬挂在木结构钟楼上,千年不坠,堪为一大奇观。

开元寺南遗址发现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7个历史时期连续的文化层叠压,出土文物7000余件。

离开开元寺遗址后,夏先衍顺着灵源的气息来到了正定博物馆与隆兴寺,这两处也是灵源孕育之地。

其中,隆兴寺始建于隋朝,又经历代修葺,现为全国保存年代久远、规模大、保存程度完好的寺院之一,内有摩尼殿、倒坐观音、转轮藏、龙藏寺碑、大悲阁和毗卢殿等。

大悲阁内,有华夏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铜铸立佛——千手千眼观音铜像。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铸造大悲菩萨铜像,这尊高达21.3米的铜像,历时4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