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薛伯陵战长沙1

14年抗战往事 小墨垚 1309 字 1个月前

1894年,是近代中国命运的分水岭,前后是两个中国。

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在中日野战部队大对决中,自人类诞生以来,日本第一次彻底战胜中国,从此亚洲政治版图,由“中俄”双子座变成了“日俄”双子座,这个结果震惊了大清的士大夫们,大清打不过洋人也就罢了,居然连倭寇都打不赢了,傻子都知道,大清是真不行了,再不改革就完了,于是有了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北洋军阀开始孕育。

这一年,热血青年孙中山激愤难当,写了一篇关于《盛世危言》的观后感,托关系递给李鸿章,希望能得到一个为国效力的机会,没想到,中堂大人对这种沽名钓誉企图一步登天的年轻人见多了,把他的观后感直接塞进了废纸篓,严重刺伤了青年的自尊心,孙跑到美国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发誓要推翻这个万恶腐朽的满清,革命党开始形成。

未来民国两个主角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大清帝国暗流汹涌。

此时慈禧老太太正悠闲的躺在颐和园的软床上,李莲英小心翼翼的给老佛爷捶着背,京剧名角咿咿呀呀的唱着名段,一切显得那么和谐,谁都没有想到,冥冥之中推动着历史滚滚向前,眼前庞然大物般的大清王朝,在不久将会轰然倒塌。

时间来到了那个命中注定的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大清王朝关门,民国正式开张,书上就是这么疯狂暗示的,把武昌起义和大清打烊放在一起,让人觉得腐朽黑暗的封建王朝就是被武昌起义打倒的。

事实肯定没这么简单,事实上,就凭武昌起义的几千革命士兵,真撼动不了庞大的清王朝,更加不用说只能发动几百会党起义的革命党了,对于大清这种超大体量的大国来说,堡垒只能从内部攻破。

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宣布光复,意思就是不跟着满人混了,要恢复汉人的江山,汉人士大夫已经表明态度,集体抛弃昔日的主人,大清统治的根基已经失去;洋人最喜欢落井下石,眼瞅着大清朝廷有出气没进气,掐断了关税供应,洋人朋友们也抛弃了大清,这才是真正的内忧外患,大清寿终正寝。

那么问题来了,国不可一日无主,清帝退位,民国开张,还是需要有一个国家元首,候选人有两个:名气很大的革命党头目孙中山,老练沉稳手握兵权的前清重臣袁世凯。

民国继承了大清基本盘,社会结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大地主和代表他们的大官僚依然统治着这片土地,袁世凯根红苗正,是前朝重臣,大官僚中的优秀代表。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本质上是一群地主家的叛逆少年,出国感受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繁华以后,变得非常向往,成为具有资本主义意识的政治组织,他们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此时实在太弱小,就好像那飓风中的残烛,随时可能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