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不服气?

秦彦的诗,却言之有物,写的极佳。

“咬定青山不放……任尔……南北风。”

(——出自,郑燮《竹石》)

跟来的学子们跟着吟诵一遍,都体会到了这份少年遭受挫折后,依旧坚定不移的心志。

不少人看向秦彦的目光多了欣赏和认可。

这诗自然是远超汪阳。

汪阳神色难看,继续看时务策。

时务策考的是,面对边关犯境,边境百姓十分厌战,要以和为贵,化解冲突。

汪阳对此提出了,和亲龟兹,拉拢其,让其从中游说,打断其他小国侵犯边关的念头。

这法子,自然不是他想的。而是如今,朝廷就有意册封公主和亲,当然,和亲的不是西域小国,而是北疆的匈奴。

但道理都是一样的,可以相互借鉴。

秦彦的策论则全然不同,他认为,大夏在西域之地,设立都护府,还实行了屯田制。

这些年来,屯田制已经发展起来,正是兵强马壮的时候。大夏有一战之力。

且西域三十六国,各有心思,他们可以打服一部分、收拢一部分、以战止战,远比求和,能带来更久的和平。

没错,秦彦认为以战止战,带来的和平也是暂时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还列举了各朝各代大战后,边关得以安宁的时间长短,做例子。

他认为,应该先以战力威慑,然后大夏内大力发展,等国力到了远超三十六小国的时候,才是彻底解决边关问题之际。

当然,这一条是他的个人观点。

总之他是反对什么求和的。

夫子们认为他这一题答得极好,单论这一题,他甚至能排到丙字班之首。

不过是综合来看,加上有夫子觉得秦彦年纪小。

怕他过于骄傲,才往后压了名次的。

汪阳看过后,神色不明起来。他甚至弄不明白,秦彦在策论中例举的数据,是从哪来的。

当然是,秦彦在藏书阁看的书,自个总结的。

其他学生们看过后,面色也复杂起来。

尤其,旬考的丙字班头名何书远,心中激荡着一股义气。

他自觉,这次的头名,得之有愧啊。

“怎么样,汪阳,你可还有异议?”叶夫子沉静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