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又会补充道:“节俭要成习惯,节约要从瓮囗上开始,如果米面见底了,才想着节省,怎么省也就难了。那才叫巧媳妇做不岀无米之炊呢!”
除了顿顿注意节流,她还很会开源。
春天,门前的槐花开了,她用木棒头上面劈开做成个小夹子,教翠秀举着木棒拧下枝上的白色花朵,和少些面蒸成拨烂子;把夏季旺盛,鲜嫩的柳树叶子,腌制成酸菜;雷雨过后会领孩子去山坡上拣地皮菜,或凉拌,或热炒,都可口美味。
秋天的蘑菇,老榆树的皮和院子里自种的些蔬菜,山坡上的野莱…在她眼里都成了宝贝。
千穗谷,茴茴菜,扫帚苗,野韭花等田边地头的野生植物,都会被她做成美味可口的食品摆上餐桌。
伴随时局动荡,日寇的乘机入侵。百姓的日子更加艰难起来。
曾经富裕的娘家及亲友家中也自都顾不暇了。自己的难关,还得靠自己想办法渡过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多岁的翠秀和玉秀不仅跟着母亲学做针线活,打下手做饭,还要帮着家里干些粗活,如抬水,抬烧土,到地里挖野菜,摘蘑菇,拾庄稼等。
个子稍高,大二岁的姐姐翠秀,经常嬉耍个子矮小又老实的妹妹。
每次俩人去坡上抬烧土,路途中总会得找个地方歇歇。
两个小姑娘知道,如果把烧土筐放地下休息,再起身会很费劲。
每次休息,俩人只能稍稍站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