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帝符之迷

失落的帝符 江南剑道 3955 字 1个月前

范清婉和杨之江神情严肃地望着吴教授,皆缄默不语,

“柳识这个人虽是唐代中期之人,可他的祖上却是南朝梁武帝时期担任左仆射的柳惔,左仆射,相当于宰相,柳识是柳惔的六世孙。柳惔此人,与当时号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为同朝之人,对陶弘景的熟悉程度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全面深刻。再加上柳识自己,在唐朝的朝廷中担任过左拾遗、屯田郎中以及集贤殿学士等职,特别集贤殿学士一职,就是掌管唐朝国家图书经籍的官员,‘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旨以求之’,因此柳识对梁代陶弘景的认识,以及相关叙事等,应该要比一般人更为可靠,更具有准确性和说服力。”

吴教授一讲完,便忽然笑了起来,须臾之后,用一种戏谑的语气说到:

“你们两个可要注意哦,我说了这么多,实际上讲的是证人证词。下面,我再讲讲传国玉玺失踪为何与陶弘景有关的理由,你们俩仔细听听,这些理由能不能站得住脚?

理由一:梁武帝建国之初,陶弘景用图谶方式为其定国号为“梁”,实际上是为梁武帝的治国理政,打下一个以道教为舆论基础的治国之本。其后,他又苦心孤诣编制了一部道教历史上震古烁今的《真灵位业图》,期望能进一步影响梁武帝的治国方略,进而来兴盛道教,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梁武帝后来却突然宣布道教为邪教,并加以遏制,同时大张旗鼓地弘扬佛教,致使陶弘景的美好愿望落空了。

理由二、陶弘景表明上看崇尚道教,但骨子里却浸透了墨家的思想,其在所著的《真灵位业图》中,异乎寻常地将墨子与太上老君同列为第四层次的主神,并一厢情愿地认为,梁武帝立国之后,效仿了古代圣王大禹的苦行僧做派,三更理政、一日一餐,膳无鲜腴,身着布衣,手脚冻裂,一冠三载,一被二年,摩顶放踵,并将其称帝登基后的第一个年号定为“天监”,完全遵循的是墨家的“尊天明鬼”的理念以及“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之行为准则,这令陶弘景当时极为欣慰。

关于这一点,你们俩可以从梁代著名画家张僧繇为梁武帝所画的《梁武帝像》中得以印证。在这幅画中,梁武帝是苍髯,簪冠,博衣,左手执尺,右手手指弯曲,犹如一把圆规,这与墨家的“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之原教旨主义理论高度一致,并与中国古代伏羲左手执矩,女娲右手持圆规的图腾形象也十分契合。但后来的情势发展,令陶弘景极为失望,他根本就没想到,梁武帝突然痴佞起佛法了,并且还筑堰淹城,任用小人,荒废朝政,严重违背了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的思想,这一系列行为,在陶弘景的眼中,就是一种对道教和墨家的赤裸裸背叛。

也正因为此,公元508年,陶弘景在极度愤懑之中,决定以死相拼,悄然地离开了茅山,一路逃亡到浙江宁波附近隐藏,但没想到,四年后,也就是公元512年,还是被梁武帝派人找到了,并被命令立即返回建康。陶弘景最后出于无奈,只得被迫返回,但在中途却做了一件要被砍头的大事,就是他拒绝了梁武帝令他直接到建康面圣之要求,而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茅山。第二年,他的好友沈约突然死去了,令他更加的痛心疾首和悲伤,他为此写下了‘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的悲哀诗句。

后来,有一天,他凄凉并孤独地盘坐在夜深的山巅之上,仰望着天穹,忽然间,发现星月的分布和运势出现了异象,顿时感到十分惊愕,然后立即回到精舍之中,用风角星算之术进行了一番推演,这才惊恐地发现,箫梁之国运,已步入了上皇阶段,也就是道教所谓的灭世之劫,于是潸然写下了一首极为悲催的杂言体诗,《寒夜怨》,诗的内容为:

夜云生。夜鸿惊。

凄切嘹唳伤夜情。

空山霜满高唳平。

铅华沉照帐孤明。

寒月微。寒风紧。

愁心绝。愁泪尽,

情人不胜怨。

思来谁能忍。”

讲到此,吴教授突然停了下来,情绪似乎变得有点激动,只见他取下鼻梁上的眼镜,用手抹了抹,又慢慢戴了回去,然后黯然地说到:

“你们从中可以感受到陶弘景当时的内心,是多么的苦楚、凄凉和无助,甚至愤恨啊!“谁能忍”,这三个字,真真切切反映了陶弘景对梁武帝是多么的千般怨、万般恨。据此,那位明代学者认为,应该就在这年,也就是公元514年,那一直深藏在梁宫中的传国玉玺,被陶弘景与谢徵合谋偷换掉了。呵呵呵…在这里,我又要多言一句了,特别是小范,你可要记得,这一年为甲午年。

其后,陶弘景为了掩饰这一惊天阴谋,特地冶制了两把宝刀,一把叫“威胜”,另一把叫“善胜”,献给了梁武帝。嘿嘿嘿…”,吴教授又突然笑了起来,脸上的神情显得更加怪异。

“你们可知道,道家自古以剑为信物,从不涉刀,道家认为,剑是君子所配,而刀是战场凶器,为杀而杀,与道教思想极为不和。我们在电影中,往往会看到那些道士,身穿青衣道袍,脚踏十方布鞋,头戴道巾,身背宝剑,或手持拂尘的,可作为上清派道教宗师的陶弘景,却为何偏偏给梁武帝送的是刀,这意味着什么?曾经有专家认为,历史上有‘汝后必兴,足称此刀”之说,赠刀意味着将来必定大有作为,也有人认为这是司马迁口中的“与道同符”,也就是‘刀即是道’,还有人认为‘刀是权柄和地位的象征’…嘿嘿嘿…,但这位明代学者却认为,“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其理由就是陶弘景献刀之后,没过几年,梁武帝最为器重的太子萧统,一次与爱妃在玄武湖坐船游览时,不慎掉落水中,最后却不幸身亡了,其罪魁祸首就是因为被救之时,腿部不小心被刀所伤,没能及时救治之缘故,嘿嘿嘿…。

那位学者还发现,陶弘景在献刀之后,行为举止突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史料中曾有如此记载,‘忽一日於石头恍然,若有所适,无所觉知者七日,乃豁然自差,云:睹见甚异事。秘不得知。’,其后,整个人就变得十分的诡异乖张,总是垂帘掩扉,断人入室,烧香独往…哈哈哈…。

学者所列的第三个理由,也是最为重要的理由,就是陶弘景曾给谢徵写过一封内容神秘的回信,叫《答谢中书书》。这封信非常有名,想必你们可能都读过。表面上看,这是一篇娱情山水之作,是回复谢徵曾经的来信,但令人蹊跷的是,这位学者经研究发现,谢徵其实当时并没有给陶弘景写过信,正史或野史中也无这方面的记载。更有,他通过对信的内容研读,发现其中的用词十分的怪异隐晦,一共用字六十八个,不仅论及古今,还分述四时、晨昏,山川、草木,甚至飞禽走兽,几乎包罗了万象,特别是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显得十分的莫名其妙,不伦不类。呵呵呵…插一句,这里的康乐,指的是谢灵运,你们俩也好好揣摩一下这一句话。这位学者的意思是,陶弘景写《答谢中书书》给谢徵,其实是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告知他传国玉玺藏匿的地方,这个地方,谢灵运曾经提过,是一个非常绮丽且隐秘的地方。关于这一点,陶弘景在他所撰写的《真诰》中,也进一步作了说明,所谓‘日月之光既不自异,草木水泽又与外无别,飞鸟交横,风云蓊郁,也不知所以疑之矣’,哈哈哈…学者之所以作出传国玉玺被偷之判断,还与唐代的陆龟蒙的一首诗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