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中医药调理颌下腺涎石症

颌下腺涎石症

[病案]周某,一位40岁的男性患者,在1978年12月就诊时描述了自己的病情。自三个月前起,他发现自己的右颌下部位长出了一个胡桃大小的肿块。每当患者进食或咀嚼时,肿块的体积会显着增大,伴随着难以忍受的胀痛感。

在经过上海某医院的口腔科检查后,医生诊断周某患上了“涎石症”,并建议通过手术摘除肿块。然而,由于对手术的恐惧,周某向医生表达了希望接受中医治疗的意愿。

在中医诊断时,周某的右颌下部位肿块略有隆起,边缘清晰可见。当医生用手触摸肿块时,发现它非常坚实,且压痛感十分明显。

[治则]理气化痰,行瘀软坚。

[方药]菖蒲3克,郁金12克,半夏10克,陈皮6克,川贝10克,白芥子5克,海藻10克,胆南星3克,丹参15克,金钱草15克。当服至第10剂时,从口腔排出黄豆大褐色结石一枚,周围带有脓性分泌物。原方又服2剂后,肿块及胀痛情况逐渐消失。随访二年,未见复发。

[评析]在中医学中,瘿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因病机主要涉及气滞不宣、痰瘀内结等因素。气滞不宣是指人体内气的运行受阻,导致气血循环不畅,而痰瘀内结则是痰湿与瘀血相互交结,形成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因此,患者往往会出现颈部肿大、疼痛不适等症状。

治疗瘿症时,中医通常采用化痰散结、行瘀软坚的方法。治疗方案中常使用的药物包括菖蒲、郁金、白芥子、海藻、川贝、半夏、胆南星等,这些药物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其中,菖蒲具有宽胸理气、宣肺化痰的作用,郁金具有活血化瘀、解郁散结的功效,白芥子具有祛痰破气、利咽止痛的作用,海藻、川贝、半夏、胆南星等药物具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的作用。此外,丹参、金钱草等药物能够活血行瘀、通络排石,进一步缓解患者的症状。

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药物配方。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膳食、充足睡眠、适当锻炼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得到全面、有效的治疗,以期早日康复。

为了更好地应对瘿症,患者还需要注意避免一些诱发因素,如避免长时间接触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减少油炸、高脂、高盐等不健康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等。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患者再次发病的风险。

中医治疗瘿症具有悠久的历史,疗效显着,同时注重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调整人体内环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根据医生的建议,遵循治疗方案,耐心坚持,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总之,在本案中,中医治疗方案主要采用化痰散结、行瘀软坚的方法,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通过中医学在治疗瘿症方面的应用,患者将得到有效的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患者还需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得到全面、有效的治疗,以期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