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元年,登记在黄册上的大明全国人口数为六千九百万人。
永乐十年,朱高炽让人重新登记了一遍黄册,全国人口数已经增加到了九千一百万。
人口一上来,别的不说,就食盐的需求量也蹭蹭蹭的往上涨。
按太医院的说法,一个人一年,要想身体健康,大致需要五斤盐。
往省着点用算,也至少得是四斤盐。
九千万人口,那就最少需要三亿六千万斤盐。
但从朝廷的官盐买卖数量来说,连这个数一半都不到。
所以,老百姓平时用的到底是哪里的盐就明摆着了。
只能是私盐。
先帝洪武年间立下的规矩,对贩卖私盐者处罚不可谓不重,除了绞就是斩,没有任何宽宥的余地。
能贩盐的,除了官府,也就是一些专门卖盐的盐商。
但现在,就连盐商也混不下去,只能铤而走险运私盐,原因说起来很简单粗“抱”。
因为除了私盐,谁都挣不到钱。
哪怕盐价已经高到一斤盐跟一斤猪肉的价格差不多,还是挣不到钱。
这里面固然有人为的原因在,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盐的产量不够。
“重启沿海的盐场吧。”
朱高炽提议。
因为开通了海贸,为了控制海贸往来船只的进出,现有的几个市舶司周边的海岸线盐场都收了。现在大家航线也走习惯了,交关税也交习惯了。
倒是可以放开一些。
“那也没多少啊。”
朱棣不用想都知道并不会增加多少产量。
现在的缺口那么大的话,几个盐场才能出多少。
“得去找找五叔的人。他们能把朱砂炼成水雾让人吸入中毒,难道不会折腾海水怎么变盐?而且法子本来就有,让他们想想怎么改进一下,让产量上来呗。要是产量能提,咱整个东海沿岸,一个地方设几个,整个国内都供应上了,少了中间运送的费用,这盐价还能掉一掉。”
朱高炽再次觉得张欣英明神武。
这郊外那个实验坊,搞的非常有先见之明。
“这,倒也是这个理。”
朱棣难得一下子就认同了朱高炽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