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的年末,朱翊钧下了最后一道圣旨,郑王朱厚烷进京,钦赐郑王府,赏店铺十间,田地千顷,银币十万。
其他的别人看来都不多,但是千顷良田,绝对是大手笔啊!
朱翊钧倒是不怎么在意,千顷良田也没多少,出产也未见得有多少。反倒是那十间店铺,那才是朱翊钧的重赏,那可是大明京城cbd的店铺。
很快就入冬了,虽然事情很多,但是一切都在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推进。
顺天府的改制也进行的很顺利,礼部官员也开始在顺天府各地行走,开始在各地进行教育改革。各地的学堂也都快速的建了起来,速度非常的快。
建造学堂的地皮,朝廷出了,但是建造的花费,基本上都是当地大户捐助的。
不说内务府的那些商人很积极,其他的大户也都很积极,很简单,那就是为了表现自己。加上大户有捐建学堂的例子,也倒是不怎么难。
老师则是公务员调拨的,一共两百二十三人。
有的学堂就只有一个老师,学生多的则是两个。
至于教材,朝廷也都印刷了准备了,当然了,这些教材都是要反复使用的。说白了就是一本教材这届用完了,留下来给下届学生。
不像后世你用完了只能拿回去卖废品。
后世的免费教学为什么不免费书本费,因为投资太大,国家出不起。每一届都那么多的书,每一届用完了全都换新的。
国家要是免了书本费,那得多少钱往里面扔啊!
学堂准备了练字室,就是一个个大方形大木台子,里面是细沙,学生在里面练字,而不是真的在纸上写。即便是书写课,也是用水写,而不是用墨。
虽然简陋异常,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能有一个免费求学的机会,已经是邀天之幸了。
当然了,这么干也有富户看不下去了,本地捐资助学的人士也出来了,多少能够改变一点。至于免费午餐计划,米饭大饼加土豆。
像后世的什么牛奶肉就不要想了,每个月吃两次肉,初一十五各一次。
校车是没有的,学生基本上要走十里地去上学。比起后世人,一百米也得坐车,这个时代的孩子,七八岁走个十里还是能走的。
条件很简陋,但是这是朱翊钧能够做到的最好了。
即便是如此,朱翊钧在顺天府的百姓之中,声望也是如日中天,圣明不过当今天子的说法已经被人们接受了。外出打工,家里养鸡养鸭养鹅,这是朱翊钧带给顺天府百姓最大的变化了。
学生的招募也很快也开始了,明年年初正式开班。
朱翊钧让人准备了不少衣服,全都是粗布麻衣,款式也很差劲,但是这是校服。这也是朱翊钧为贫困孩子准备的,同时还有贫困助学金。
各个县城的县学也进行了改制,接受从各地公塾考上来的学生。
至于考不上来的学生,学了一些算学,还识字,他们的前程也不会继续土里刨食。哪怕是去当兵,也会比别人当得好。
单单是顺天府教育这一块,朱翊钧砸进去一百多万银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