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集《海瑞判案》

海瑞看着伙计,觉得他的话似乎也有几分可信。他又重新审视了整个案件,觉得此事背后可能另有隐情。

于是,海瑞开始在县城里调查是否有可疑之人近期对古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过一番打听,得知有一位外地来的富商,对书画极为痴迷,在案发前几日曾多次到“墨韵斋”打听这幅古画,并且出价极高想要购买。

海瑞派人去调查这位富商的行踪,发现他在案发当晚住在县城的客栈里,但是半夜却有一段时间不知去向。

海瑞决定传唤这位富商。富商来到县衙,神态傲慢。他说:“大人,我虽喜爱那古画,但买卖不成仁义在,我怎会去偷窃呢?我半夜只是出去如厕,这难道也有罪?”

海瑞并没有被富商的态度所影响。他仔细观察着富商的一举一动,发现富商的鞋子上沾有一些特殊的泥土。海瑞心中一动,他命衙役去查看书画斋周围是否有这种泥土。

果然,在书画斋后面的小巷子里发现了相同的泥土。原来,富商买通了那个年轻伙计,让伙计制造出被怀疑的假象,然后他自己趁着夜色从小巷潜入书画斋,偷走了古画。

富商见事情败露,瘫倒在地。海瑞依法判处富商归还古画,并对他处以重罚,而那个伙计因为被胁迫参与其中,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这一案件的解决,让淳安县的百姓再次对海瑞的判案能力赞不绝口。林羽在一旁目睹了整个过程,他对海瑞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谨的推理深感佩服。

第五集:兄弟争产案

在古画失窃案过后不久,淳安县又发生了一起家庭纠纷案件,闹得县城里沸沸扬扬。

县城里有一户姓王的人家,王家老爷去世后,留下了一份颇为丰厚的家产。王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王大和小儿子王二。原本兄弟二人感情还不错,可自从老爷的遗嘱公布后,兄弟俩就反目成仇。

遗嘱上说,家中的大部分房产和田地都归大儿子王大所有,而家中的金银细软和一些商铺则归小儿子王二。但是王二觉得大哥分到的财产比自己多太多,心生不满,认为父亲的遗嘱不公平。而王大则认为自己是长子,理应多得,况且父亲的遗嘱白纸黑字写得清楚,不容置疑。

于是,王二便一纸诉状将大哥告上县衙,要求重新分配家产。海瑞受理了这个案件,他深知家庭纠纷如果处理不好,会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开庭当日,县衙里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王大满脸怒容,他觉得弟弟简直是无理取闹。王二则是一脸委屈,哭诉着说:“大人,父亲肯定是在大哥的蛊惑下才立下这样不公平的遗嘱,大哥平日里就对父亲百般讨好,肯定是他从中作梗。”

王大反驳道:“弟弟,你这是血口喷人。父亲的遗嘱是他老人家经过深思熟虑后立下的,你怎能污蔑我?”

海瑞先让兄弟俩冷静下来,然后仔细查看了遗嘱。遗嘱的字迹确实是王家老爷的,而且还有证人在场见证立遗嘱的过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是,海瑞觉得事情或许没有那么简单。他传唤了王家的管家。管家在王家多年,对王家的情况十分了解。

管家说:“大人,老爷在立遗嘱之前,确实是对两位少爷都有考量。老爷觉得大儿子踏实稳重,适合管理房产和田地,而小儿子聪明伶俐,对生意比较感兴趣,所以才这样分配。”

海瑞听了管家的话,点了点头。他又询问了王家的其他家丁和丫鬟,他们的说法都和管家差不多。

林羽在一旁听着,他觉得这个案件的关键在于让兄弟俩认识到父亲的良苦用心。

海瑞沉思片刻后,对王二说:“你觉得大哥分得的财产多,那你可知道管理房产和田地并非易事,每年要缴纳赋税,还要应对各种天灾人祸。而你分得的金银细软和商铺,只要经营得当,收益也不会少。”

王二听了海瑞的话,有些犹豫。海瑞又对王大说:“你作为兄长,虽然遗嘱对你有利,但你也应该照顾弟弟的感受,毕竟你们是一母同胞。”

王大听了,也觉得有些惭愧。海瑞见时机成熟,便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他建议王大从自己的房产和田地中拿出一部分,与王二的一些商铺进行交换,这样既能保证财产的大致均衡,又能让兄弟俩各得其所。

兄弟俩听了海瑞的建议,都觉得可行。他们对海瑞的公正处理表示感谢,兄弟俩重归于好。

这个案件的解决,让淳安县的百姓们看到了海瑞不仅能处理刑事案件,在民事纠纷上也能做到公平公正。林羽对海瑞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智慧有了新的认识,他知道在这个时代,海瑞的每一个判案决定都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六集:寺庙佛像失踪案

淳安县的风平浪静又一次被打破,这次的案件发生在县城外的一座古老寺庙——静善寺。

静善寺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寺庙,寺庙里供奉着一尊巨大的金身佛像,这尊佛像不仅是寺庙的信仰象征,也是众多香客前来朝拜的主要原因。

一日清晨,寺庙的和尚们像往常一样早起做早课,却发现佛堂里的佛像不见了。整个寺庙顿时陷入了恐慌之中,住持赶忙派人到县衙报案。

海瑞带着衙役和林羽来到了静善寺。寺庙里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氛,和尚们都在低声诵经,祈求佛祖的原谅。

海瑞走进佛堂,只见原本放置佛像的莲花座上空空如也。佛堂的大门没有被破坏的迹象,但是窗户的窗棂却有被撬动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