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不禁笑道:“这罗恺,倒是有几分奇思妙想,不落俗套。”
苏辙,作为苏轼的弟弟,同样才华横溢。此次会试中,他发挥稳定,排在了第六名。他的文章,有着苏家兄弟特有的才情与思想深度,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智慧,让考官们印象深刻。
王珪笑着说:“苏氏兄弟,果然皆是才俊,一门双杰啊!”
徐坤排名第七,在经义、诗赋等方面都有着不错的发挥。平日里的积累,考场上的沉着应对,让他取得了这个令人满意的成绩。
韩绛评价道:“徐坤稳中求进,是个踏实的孩子。”
张载排名第八,他的答卷中,透露出对学问的严谨态度。对于考题的分析与解答,丝丝入扣,展现出深厚的学识素养。
范镇点头道:“张载对学问的钻研精神,值得赞赏。”
程颢、程颐兄弟分别排在第九和第十名。二人的学问向来为人称道,此次在会试中,也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学。
他们的文章,蕴含着对儒家经典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彰显着深厚的学术功底。
梅挚说道:“程氏兄弟,日后必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大周朝在确定初步结果后,有礼部官员会将考生的试卷、成绩、名次等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形成详细的报告。
报告中通常还会包括考试的基本情况,如参考人数、录取比例等,以及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评价等内容。嘉佑六年会试进士科参考举子20万人,录取名额三百八十八人。
礼部作为会试的主持者,会对整理好的省试结果进行严格审核。
审核内容包括试卷的批阅是否规范、成绩的计算是否准确、名次的排列是否合理等。审核无误后,礼部会将结果呈递给宰相机构。
政事堂在接到礼部上报的省试结果后,会进行进一步的复核。
复核过程中,宰相及相关官员可能会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如是否有遗漏的人才、是否存在特殊情况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皇帝会亲自审阅省试结果,包括考生的试卷、成绩和名次等。
皇帝可能会对一些优秀的考生特别关注,或者对某些名次的排列提出自己的意见。
在审阅过程中,皇帝还可能会与宰相及其他大臣进行商议,最终确定省试结果是否有效。
如果在上报过程中或皇帝审阅后发现有争议的情况,可能会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复核。
例如,考生对自己的成绩或名次有异议,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申诉,相关部门会进行重新审查。如果发现考官在阅卷或评定过程中有违规行为,也会对结果进行重新评估。
会试一个月后,众位考官将录取最终名额以及上榜考卷上呈礼部以及政事堂,最后由嘉佑帝和相公们核实会试结果。
这次会试结果,嘉佑帝和诸位相公倒是没什么异议。
反倒是徐子建的《平戎策》在政事堂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日,政事堂内气氛热烈。宰相韩章坐在主位,神色凝重。
副相文彦博手持徐子建的《平戎策》,兴奋地说道:“诸位,这徐子建收复河湟的计划,若能施行,对我朝边疆局势大有裨益啊!”富弼也点头称是:“不错,此计若成,西夏便不足为惧。”
然而,韩章却摇头说道:“文相、富相,庆历年间,我大周朝损耗太多,如今正是需要休养生息之时,不应轻启动边事啊。一旦战事开启,百姓又要受苦,国家财力也将吃紧。”
副相申时宁也附和道:“韩相所言极是,边疆安稳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国内的实际情况。”
几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最终,还是要等嘉佑帝定夺。
而这场关于科举结果与边疆策略的讨论,还在继续,它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在大周朝的朝堂之上,激起层层涟漪,影响着这个国家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