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大登科继小登科

临安不夜侯 月关 3840 字 2个月前

自觉已经揣摸清楚了官家态度的聪明人,当即上前,大谈“以德服人”、“以礼服人”、“以仁服人”。

赵瑗不再问众大臣的意见了,众大臣点评了杨沅一人,对于和与战的立场,已经清楚了。

赵瑗听完一个,也不对其再做点评,便用御笔标注一个。

赵瑗心中很高兴,在这种情况下,依旧能够坚持本心,亮明主战态度的贡士,那可是豁出了前程的。

这种人,必然是最坚定、最纯粹的主战派。

这些人必须入二甲。

一甲只有三个,安排不了那么多人。

这是赵瑗登基以来第一批“天子门生”,潜力巨大,这些立场正确的,须得好好用起来。

众贡士御前奏对,每个人也就说上几百字,又不需要众大臣再作点评,因此奏对速度极快。

赵瑗听一个标注一个,等到这一百多人陈述完毕,赵瑗便搁下御笔,微笑道:

“将近中午了,贡士们于左配殿赐宴,大臣们于右配殿赐宴,未时整,俱都返回集英殿来。朕于今日便颁布新科进士三甲的名次。”

赵瑗起身,众大臣、众贡士齐齐揖拜:“恭送官家。”

赵瑗将要走下御阶时,回头看了一眼,见赵璩还坐在椅子上走神儿,不禁没好气地道:“晋王,随朕来。”

赵璩老大不乐意地站起身,跟着赵瑗走了。

他们哥俩儿感情是真的好,但是赵璩也是真不乐意跟赵瑗一块儿吃饭。

赵瑗这个人比较方正,吃饭的时候一言不发,赵璩和他吃饭就很闷。

赵璩怀疑,他这个大哥临幸妃嫔的时候,是不是也讲究一个“寝不语”。

咦?要是那时候讲究“寝不语”,一些新鲜花样就不能玩了吧?

毕竟打哑谜的话,有些姿势说不清楚啊。

赵璩越想越好笑,忍不住就乐出声来了。

赵瑗走在前头,有意放慢了脚步,奈何走了半天,还不见璩哥儿追上来。

赵瑗正要回头催促一声,身后便传来一阵“鹅鹅鹅”的怪笑。

赵瑗就很无奈,璩哥儿这是又想到什么可乐的事情了?

……

左配殿里,贡士们排队打饭。

别以为皇宫大内的赐宴就会如何的丰盛。

像这种场合,赐宴只是一种荣耀,吃的就是古代的快餐。

右配殿里的大臣们吃的也是这玩意儿——泡饭。

宋朝的泡饭,是把凉了的米饭用热水一泡,再加些青菜一拌就成了。

临安城的小饭馆里,大都有卖这种泡饭。

宫里的手艺,可也没见比民间强多少,估摸着都是御厨指挥自己的小徒弟弄的。

反正谁也不会因为泡饭不香就向皇帝告状。

吃饭的时候,从坐位就能看出壁垒分明了。

右配殿里,主战的大臣和主和的大臣,坐的位置就有一定的距离。

左配殿里的贡生,也是一般无二。

杨沅身边聚集的,都是主战的贡士。

大家立场相同,便天然有一种亲近感。

主战的贡士中,杨沅名气最大,大家自然以他为中心聚集到了一起。

另一边主和的贡士们也是相似的局面。

同科进士,谓之“同年”。

有了这种老同学的关系,天然就是这些官场新贵之间的一种粘合剂。

然而因为“同道”与否,这一百五十七个“同年”,在正式踏足官场的那一场,就已泾渭分明了。

未时到了,“泾、渭”重又合在了一起,在集英殿前站定。

官家选战还是选和,杨沅是状元还是三甲,在这一刻,都该明朗了。

……

如果是隔日放榜的话,这些贡生们头一天参加完殿试,需要先领一张号纸,相当于皇宫大内的出入证,次日再从和宁门进皇宫。

如今新天子一切从简,当日就出结果,这步骤就省了。

唱名赐第举办仪式的地点,其实并不在东华门。

东华门外唱名的说法,实际上是因为放榜和向外界传出榜单的地方是东华门。

因而才有了“东华门外唱名”的说法,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东华门外扬名”。

真正的唱名地点,一般来说,就在举办殿试的地方。

大宋最初科举考试的时候,一共也就中十几二十多人,那时是由皇帝唱名的。

如今每科至少一百五六十名进士,所以皇帝亲自唱名的也就只有入选一甲的进士,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三个人了。

集英殿上,皇帝、晋王、宰执、六部、三品以上众大臣,俱都分列左右。

这一次,除了皇帝和晋王,大臣们就没有座位了,俱都是肃立站班。

殿外,则是等着传召的新科进士们。

集英殿上,首相万俟卨从殿试官张孝祥手中接过三鼎甲的名单,微微阴沉着脸色,上前进献给官家。

看那样子,他显然是已经知道三甲名单了。

这个午饭时间,其实也是官家和宰执、六部商量确定最终进士排名的过程,而这个结果,显然不称万俟卨的心意。

官家展开名单,庄重地唤道:“一甲一名,临安杨沅!”

站殿将军立即面朝大殿之外,中气十足地喝道:“一甲一名,临安杨沅!”

殿门处的禁军卫士也转身向外,高声传报。

消息口口相传,一直传到肃立的新科进士队伍当中,立即有人一脸狂喜,有人脸色骤变。

脸色骤然的自然是那些不能坚持本心,奏对完全是观望风色,想要投机取巧的。

他们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如今官家既然点了杨沅为状元,那自己的主和言论岂能入得圣心?

那他的成绩……

听到唱名的杨沅深深吸了一口气,强抑激动,举步向丹陛之上走去。

身后,是无数道或妒或羡的目光。

到了殿下,又有辅试官捧着新科进士的花名册,向杨沅仔细询问了他的姓名、父亲之名、祖父之名。

幸亏他大哥杨澈把老祖宗的灵位都从北方背过来了,杨沅又时常给大哥和杨家列祖列宗上香,父祖姓名自然是知道的。

其实杨沅方才在殿上那般大出风头,殿上何人不认得他?

只不过这上殿之前核对祖、父姓名的环节断不可少,因为出过这方面的差错。

宋真宗天禧三年殿试的时候,就出过同名同姓的两个进士。

当时唱名上殿,既不念籍贯,也不核对父祖。

结果本来只该考个三甲的那位进士耳朵尖,先听到了唱名。

他以为是喊他,就上殿领旨谢恩了。

等那位考中二甲的进士慢吞吞地走上金殿,真宗皇帝才发现弄错了。

二甲和三甲是要背一辈子的资历,先上殿的那位怎么舍得换回来。

他就对真宗皇帝说:“臣已领旨谢恩了!”

那意思你可是皇帝,金口玉言,现在你看着办吧。

这要是明太祖,绝不可能接受这种“勒索”,宋真宗却是苦笑着将错就错,先让两个进士就这么上了“领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