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后宫空虚

满城婳 小山楼 1256 字 2个月前

朝阳透过宫殿高大的窗棂洒进了大殿,光线斑驳地在地面上绘出一片温暖而耀眼的光影。殿堂中的长窗装饰精美,窗棂上的金色雕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尤为奢华。光线透过细密的雕刻,投下的光影在地砖上形成了优雅的纹路,宛如一幅活生生的画卷。

殿堂内,文武百官整齐排列,气氛庄重而严肃。地面上铺着厚重的红色地毯,地毯上的纹饰繁复精致,彰显了南国的奢华与威仪。百官们一律身穿明亮的官袍,袍上的纹饰与装饰物在光线的映衬下,闪烁着淡淡的光泽。他们神色肃然,手持朝笏,严谨地站立于殿内,目光不敢随意游移,凝视着高高在上的拓跋琛。

拓跋琛高居于龙椅之上,龙椅制作精美,上面雕刻着细腻的龙纹,显得威严而庄重。皇帝身穿着金光闪闪的龙袍,袍上的金龙栩栩如生,仿佛要跃出龙袍,展翅飞腾。龙袍的下摆随着他的微小动作轻微晃动,发出阵阵柔和的光芒。

拓跋琛的面容冷峻,双手稳稳地搭在龙椅的扶手上,玉玺在手中时而转动。他的脸色凝重,仿佛一座深不可测的冰山,表面上没有任何波动,但那深邃的眼神中却隐隐透着一丝冷意。这双眼睛如同夜空中的深渊,难以窥测他的真实情绪。尽管面上平静如水,然而在他那双眼眸的深处,仿佛藏着一股暗流涌动的冷意,透露出不容小觑的威严与决断。

殿内的气氛因为拓跋琛的存在而显得更加沉重,百官们都屏息凝神,生怕打破了这份凝固的宁静。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等待着今日的议事开始,心中或许都在揣测皇帝的心思,憧憬着能从这位威严的皇帝那里得到什么样的决策。

赵大人站在大殿中央,身穿一袭华丽的官袍,袍上绣着精美的图案,显得威严而肃穆。赵大人的脸上带着几分紧张,眉头微微皱起,仿佛在思索如何措辞以表述他心中的忧虑。

在殿中诸位官员的注视下,他站得笔直,双手规规矩矩地拱在胸前,行了一礼。此举无疑显示出他对皇帝的尊重和对朝堂礼仪的遵守。他的姿态端庄,礼节周到,让人感受到他对这一时刻的严肃性。

“陛下,”赵大人深吸一口气,声音沉稳却不失清晰,“南国基业虽稳,但后宫至今空虚,陛下仍未有子嗣。这对国本而言,实在不利。”他说到这里时,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与劝谏,显然是在为国家的未来而担忧。

赵大人的声音虽然不高,却充满了深思熟虑的严肃。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坚定的决心,仿佛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反复思考后才发出的。他的话语清晰而有力,直指问题的核心,让人感受到他的关切与诚恳。

“臣以为,为稳固江山社稷,陛下应当早日选秀,充实后宫,广纳贤贤,以为大业。”赵大人继续说道,他的声音低沉且有分量,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石子,激起了一阵阵涟漪。

他的话音刚落,大殿中几位年长的老臣便纷纷附和,表达了对赵大人建议的支持。每个人的声音中都带着几分焦急与恳切,仿佛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建议,而是众人共同的心声。

“陛下,后宫无子,江山后继无人,实非长久之计。”一位资深的老臣站出来补充道,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沉重,目光中透露出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

“臣请陛下早日重影后宫,选贤良淑德者,以继国祚。”另一位大臣也恳切地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劝说与期待,希望皇帝能早做决策,以稳定国家的未来。

“陛下,选秀一事,关乎国本,望陛下慎重思虑。”还有一位大臣补充道,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恭敬与关切,希望皇帝能充分考虑这件事的重要性。

大殿中的气氛随着众臣的进言变得愈加凝重。赵大人和其他大臣们的话语中充满了恳切与急切,但这种关切的言辞似乎在无形中加重了朝堂的沉重氛围。大殿内的光影随着阳光的移动而变幻,映在地毯上的光斑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仿佛与这场朝议的氛围相互呼应。

拓跋琛高居龙椅之上,他的神情冷峻,面上看似平静无波。龙椅的靠背装饰华美,金龙图案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双手缓缓把玩着玉玺,动作不紧不慢,仿佛在细细品味这件传国之宝。玉玺在他的手中轻轻转动,发出微微的光泽,但这轻微的动作却无法掩盖他心中的烦躁。

拓跋琛的内心对这些大臣的建议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清楚,这些言辞看似关乎国家社稷的未来,但其中更多的是各大臣的私心。拓跋琛对这些人心中的小算盘心知肚明,还有沈婳,这都使得他内心更加不悦。

拓跋琛微微抬眼,目光扫过大殿中的群臣。他的视线如同利剑一般锐利,仿佛一瞬间就能穿透每个人的心思。他的眼神中带着冷漠与深沉,仿佛能够看穿众人的内心与动机。他轻轻咳嗽了一声,打破了这片沉默。

“赵爱卿所言,朕心里记得。”拓跋琛的声音温和却不容置疑,语气中带着一种权威的平静。“选秀一事,关乎国本,朕会慎重考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的声音简短而稳重,话语中没有任何明确的答应,也没有直接的反驳。这种含糊的回答让人既无法清晰地判断皇帝的态度,也不能进一步施压。他深知在这座朝堂之上,任何关于后宫的决定都可能引发巨大的权力动荡。因此,他必须确保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不是被大臣们左右。

赵大人见拓跋琛并未给出明确的回应,心中微微一紧。他意识到皇帝对方才的进言已有所不满,但他不敢再多言。其他大臣们也纷纷收住了话头,殿中的气氛瞬间再次变得沉默而压抑,仿佛每个人都在权衡着是否还应该继续发言。

拓跋琛看着赵大人,脸上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他缓缓将玉玺放回桌案上,目光却依旧锐利。接着,他开口道:“赵卿家,朕记得你家中有一子刚成亲,朕尚未赐过什么厚礼,如妃之前与朕说过。不如择日让你的儿媳入宫拜见如妃,让如妃见见,。”

这一句话犹如一阵清风,打破了方才的沉重气氛,却隐含了许多深意。赵大人听闻此言,微微一愣,脸色随即一沉。皇帝的话语看似恩宠,但实际上却是对他方才进言的不满与警告。这“赐礼”一事,看似是恩宠,实则更像是一种隐晦的警告。

赵大人心中意识到自己被暗示了什么,他连忙俯身,神情恭敬地道:“陛下圣恩,臣感激涕零,愿为陛下分忧解难。”

拓跋琛看着赵大人的模样,心中冷笑一声,嘴上却保持着平静。他轻轻挥了挥手,示意今日的议事到此为止:“今日议事至此,各位退朝吧。”

众臣纷纷领命,齐声恭敬地行礼后,缓步退出大殿。